舂碓声声 墨香悠悠
刚刚进入腊月以后,老家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各样东西了。首先是准备吃的,而在吃的当中,蒸馒头、蒸糕、蒸团,是重中之重。在老家人看来,不蒸馒头、糕等,那就不叫过年,而谁家蒸得多,谁家蒸得早,就说明谁家生活富足、日子过得滋润。蒸馒头的面粉只要有小麦就可以到面厂里去兑换,不费什么大事,随到随换。蒸糕、团的米粉是用糯米制成的,既要黏,又不能过黏。要在糯米中掺上一定比例的籼米,而用机器碾,影响黏性,老家人大多是自己用碓舂。在舂之前,先将糯米和籼米和在一起用水淘洗干净,晾干。保持米有一定的湿度,但又不太潮。这样既容易舂,又好用筛子筛。筛糯米粉的筛子叫罗筛,很细密,如果米粉太潮,会粘在筛子上。舂米粉的碓由石臼和杠杆组成,石臼里面装米,杠杆的一端装有一根圆形的木头,顶头装着铁齿,正对着石臼,中间有一个支架,用脚连续踏杠杆的另一端,装着铁齿的圆形木头就连续上下起落,不断的砸向石臼,把石臼里的糯米砸碎。这个劳动的过程就叫舂碓。舂碓至少要两个人,一人舂,一人装米、筛粉。这是一项体力活。舂的人时间长了,双腿疲乏无力,又酸又疼,站都站不住;筛粉的人时间长了,腰酸背痛膀子疼。但尽管这样辛苦,可闻着那糯米粉浓浓的米香,看着那雪白的米粉装满竹匾木桶,心中的喜悦仍然抑制不住。有糯米舂,舂米的时间长,说明这一年有了好收成,说明日子过得殷实。那一声声的舂米声其实是红火日子的美妙旋律啊!在进入腊月以后至除夕之前,老家的每一个夜晚,几乎都可以听到这令人兴奋、令人喜悦、令人幸福的舂碓声,老家的每一个农家小院里,都会飘逸出浓浓的蒸馒头、糕、团的香味……这舂碓声、这香味,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过年了!过年了!
如果说蒸馒头、蒸糕、团让人们感受到的是过年的温馨、香甜的话,那么贴春联,让人们感受到的那就是老家过年的热烈红火的气息了。
贴春联,是中国人传统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可以说全国各地都有,但在我的老家,此种风俗更有讲究。每到春节前,街上商店里都有现成的春联出售,只要花上几块钱,就可以买上几副甚至十几副,把家里所有的门上贴得红彤彤的。可老家人大多不喜欢买现成的,他们喜欢买上几张红纸,然后请村里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或刚刚考上大学的“新秀才”帮他们当场写,而且哪一副对联裁多宽的纸,哪一副对联写什么内容,他们都有讲究。老家人对肚子里有点“墨水”的人非常尊重,对能写一手漂亮毛笔字的人更是佩服。他们以能请到当地这些有文墨的人帮他们亲笔写对联为荣,亲笔书写的他们认为是当地名人的“墨宝”,能给他们一家带来好运,带来新气象,带来文脉之气,将来他们家中也会出秀才、出状元。每年的腊月二十以后,他们就开始夹着一卷红纸,来到那些老先生或“新秀才”家,恭恭敬敬地请他们帮忙写春联。他们看到那些老先生或“新秀才”在家里正忙着,就满脸堆笑,很不好意思的样子,一边打招呼,一边就动手帮助干活。这时,老先生或“新秀才”哪怕家中再忙,也要丢下手里的活儿为他们写春联。一年到头就这么一回,不能怠慢了乡亲村邻啊!他们能来请你写,也是看得起你啊!有的老先生或“新秀才”这时干脆什么活儿都不干,在家摆开桌子,备好笔砚,专门等候人们来写春联。
在老家,我也算是个小小的“秀才”了,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毛笔字写得不错,在我刚刚读高中,一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十几年时间里,我几乎承包了我们生产队的所有人家的春联书写任务。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以后,我就早早的做好准备,买上几支毛笔、几瓶墨汁,还要买一些红纸。有的人家舍不得花钱,买的红纸质量差,或不够用,我还得为他垫红纸。往往连续不断的要从腊月二十三四夜一直写到除夕这一天。连自家的春联都顾不上写、顾不上贴。有时半天写下来,也是腰酸背疼。尽管这样忙,这样累,但看着我为乡亲们写的红彤彤的一张张“福”字、一副副充满吉祥、喜庆的联语,闻着那空气里飘荡着的墨香,看着乡亲们脸上写满的灿烂的笑意,我感到无限的欣慰、无限的满足——这才是过年啊!
过年了!过年了!舂碓声声,墨香悠悠……
作者:曹学林
- 迎春“火把节”2023-01-01
- 2023文学泰州迎新领读赏析①2023-01-01
- 新年主题词(散文诗组章)2023-01-01
- 七月,泰州出发(外一首)2022-12-31
- 儿时·过年2022-12-31
- 难忘那年除夕夜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