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放大“丝路信使”联盟品牌效应​ 书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来源: 编辑:闾巍 2023-09-15 12:45:27 查看数:0

放大“丝路信使”联盟品牌效应

书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潘时常  潘文翔  刘龙春

江苏省泰州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2017年创立“丝路信使”国际自行车赛,从泰州出发,途经“一带一路”沿线两个国家、12个省(市、区)的近百座城市。至今已举办7届赛事,总行程超4万公里,先后到达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多次创造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纪录。江苏省泰州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放大“丝路信使”效应,建立“丝路信使”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联盟,精心打造“丝路石榴红”品牌,构建连接各民族间的金丝纽带,促进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一、主要做法

泰州的“丝路石榴红”品牌打造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融入核心元素,借力发展。作为始发于“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的“丝路信使”国际自行车综合赛,既是一项独特的体育赛事,又富含文化、经济、旅游、教育、民族团结等多种元素,自2018年以来连续被列为江苏省“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和人文交流专项行动计划,成为以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品牌。骑手带上新疆班学生、戍边军人和援边、援外人员亲友的信件,担当起“丝路信使”的重任,把信件送达西部边陲和境外。泰州市统战和民宗部门敏锐发现时机,创新思路,善借资源,主动介入,在主打赛事和各项配合活动中嵌入民族元素,彰显“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省民宗委联系沿途各省、市民宗部门,变一地“独唱”为多地“大合唱”,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演变为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二是打造自主品牌,合力发展。借助“丝路信使”的广泛人脉和既有影响,借力“贴牌”优势,高起点打造“丝路石榴红”自主品牌,精心策划,精准实施,精致传播,着力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强基固本的“团结进步工程”,把民族团结的具体要求融入团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开展结对活动,把参与者培育成饱满的“石榴籽”,播撒到“一带一路”;二是共建共享的“连心帮扶工程”。“丝路石榴红”把为沿途群众扶贫济困当作天职,联手各地民促会,先后为新疆“内高班”和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大洞民族小学、陕西咸阳、新疆昭苏等地学校捐赠笔记本电脑及课桌、学习台灯等大批学习器材,助力山乡学子“圆梦1001个微心愿”, 7年来累计为各地捐款捐物500多万元,协助帮扶民族地区销售特色农产品等2000多万元;三是凝心聚力的“文化交流工程”。信使们用一片赤诚之心,把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送达千里、万里之外的亲人手中,拉近了各民族同胞之间的距离,传递了亲人间的亲情和友情,成为各族群众纷纷点赞的“当代鸿雁”。活动开展7年来,52位选手共送信230余封。

三是建立丝路联盟,聚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要创新载体和方式”。在江苏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宗委的指导下,泰州市致力打造“丝路信使”和“丝路石榴红”3.0版,进一步完善政府启动、企业主动、金融发动、社会互动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延长点、线、面同心圆扩散半径,携手“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推动成立“丝路信使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联盟”,吹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集结号”,壮大发展“朋友圈”,全面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

“丝路信使”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联盟的成立,遵循“党委领导、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协同推进、共建共享”的原则,按照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和组委会的要求,放大各地特色资源,每年协商确定活动主题,联盟城市轮流举办经贸洽谈、东西部人力资源协作、区域特色产品推介、民族文化交流、民族体育赛事、旅游项目发布、各族青少年互动交流等活动,构建体育之桥、文化之桥、教育之桥、经贸之桥、旅游之桥、民族团结之桥,倾力打造促进对内对外合作交流的新平台,将“丝路信使”培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1、主要成效

丝路信使从2017年首秀、2018年首次跨出国门,每到一地都掀起了一股“丝路信使”旋风。“丝路石榴红”作为江苏省“红石榴家园”中的一朵艳美之花,在途经城市精心策划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通过送信、助学、济困、义诊、笔会、推介、直播、互动、联谊、茶叙等10多种载体,与各地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土家、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和文艺工作者同台交流;穿插京剧、秦腔、古筝、变脸和民族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快闪表演夺人眼球;与各地的多民族选手举行“丝路信使酒泉站点赛暨‘功勋杯’挑战赛”;中哈两国青少年艺术交流等等,不胜枚举。利用“信”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构筑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现代文明交汇平台。取得这样几个突出成效:

一是打造各界热捧的文化体育新样式。“丝路信使”自行车赛从2017年骑行以来,连续7届,一直保持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纪录,2023年骑行再次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向创造世界纪录的梦想跨出了坚实的步伐,助推我国从自行车大国向自行车强国迈进。组委会瞄准国际品牌赛事的目标制定方案,从运动员选拔、赛事组织、途中安保、内外协调、文化联谊、民族交流、资金筹措、品牌宣传等多方面谋划,高点定位,打造复合型体育文化、民族团结品牌。“信使”们担负着光荣使命和送信的具体任务,每天出征前坚定宣誓,增强运动员、志愿者和整个团队的仪式感。赛事多在盛夏举行,途中历经平原、水乡、丘陵、高原、山地、沙漠等几乎所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在路程、路况、安全和运动员的体能、毅力等多方面均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我与丝路信使共成长”已经是每个队员的人生信念,丝路信使活动的育人作用充分体现,成为一座不挂牌的“流动学校”。

二是构建理论框架 升华品牌内涵。丝路信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活动举办与品牌打造同步进行。体育活动的项目成千上万,要让人们在五彩缤纷的万家灯火中一眼就能发现“丝路信使”的鲜亮风姿和神韵,就必须在挖掘其文化元素、文化内涵方面做足功夫,以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内在独特成为全民健身战略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百花园中不同凡响的“这一个”。宋林飞教授、卢元镇教授等一批人文社科大咖的参与和关注,成立丝路信使研究院,举办“丝路信使”精神与实践创新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构建了丰富的品牌文化,凝练了“一二三四五”的理论架构。

“一”是彰显一个品牌形象:“骑行天下,乐活人生”。“二”是打造两大领域的实践样本:“文化体育融入‘一带一路’”和“社会化举办重大体育活动”两大样本。“三”是构建包含三个层面内涵的“信”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信”文化有着非常丰富、历史悠久的传承和阐述,“信”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物质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价值追求层面。“四”是践行四句话的品牌精神:“同心同向、坚毅坚强、互助互信、共爱共享”,“同心同向”是丝路信使精神的思想基础,是中华和合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彰显,也是新时代统战文化的核心元素;“坚毅坚强”是根据万里骑行艰苦卓绝的特点,概括活动的行为特征;“互助互信”是丝路信使的道德规范,对整个团队每一个成员的精神要求;“共爱共享”是丝路信使精神的目标追求,大家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五”是实现五个核心价值:(1)传递信息;(2)传洒健康;(3)传送财富;(4)传承文化;(5)传播友谊。

三是品牌影响力持续放大。丝路信使得到了民盟中央、国家民委和国家邮政总公司的倾心关注,全国人大常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专门批示,给予充分肯定,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发改委、省体育局等领导和机关给予了悉心指导,品牌核心影响力持续放大,在国内外“爆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新体育、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杂志、中国县城经济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泰州日报、泰州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各类媒体对赛事及时进行海量报道,刊发和转发的各类报道达16000多篇(幅),直播平台累计播放远超1亿流量,据阿里体育统计,网上对赛事的关注超3亿人次。有关丝路信使的论文《重大体育活动社会化举办路径研究——以“丝路信使”为例》荣登中国社会学学会论坛一等奖榜首,市民促会常务副会长、丝路信使组委会主席蒋凯受国务院表彰,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丝路石榴红”成为社会各界认可、各民族青睐、广大群众点赞的民族团结品牌。

2、主要体会

1、融合主题 打造自主品牌

丝路信使骑行的基本特质是一项文化体育活动,泰州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善“借”资源,融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题,利用骑行路线在多民族地区穿行这一不可多得的优势,将一个原本单一的赛事拓展为一个大型复合活动, “丝路石榴红”自主品牌闪亮登场。各方爱心人士搭上展翅的鸿雁,汇聚成民心相通的巨大暖流,催生无数石榴籽结出一个个硕大坚实的红石榴,助力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转化为现实。

2、项目化推进确保精准实施

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延续悠久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统战和民宗部门抢占先机,提前介入,精心策划,参与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具体计划的制定,明确项目清单,同时设计三大配套工程,出台“施工图”,构建坚实稳固的“四梁八柱”,赛事场地优选民族地域,赛事仪式体现民族特色,赛事环境彰显民族氛围,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雄伟大厦的永久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项目建设,就是抓住了工作重点,抓住了发展的引擎。

3、社会参与做优协同机制

长途骑行具有人流、车流量大,气候和路况复杂多变及突发事件多的特点, “丝路信使”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协同机制,引导和支持多方参与。如途中安全、医疗等保障,既协调并得到了体制内相关部门的支持,又联合各地民促会、骑协等社会团体的力量,制订安保和医疗方案,多方协力保障,确保万无一失;依托社会,紧盯市场,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社会化举办理念渗入到活动策划、实施的各个环节,使“丝路石榴红”各个子项目得到有力保障;建立包括组委会、政府部门和当地相关机构与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应急反应机制,及时处置各种情况,将事故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连续7年骑行280余天,超4万公里,创造无事故记录,确保快乐骑行、安全和谐。

(作者单位:潘时常 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泰州市民族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丝路信使研究院院长;潘文翔 河海大学公管学院博士生;刘龙春 江苏省泰州市民宗局民族处处长)

编辑:闾巍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