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越街览胜》编纂始末
编志修史,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留住乡愁,坚持文化自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需要,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使命。
《越街览胜》作为泰兴市第一部记述社区历史及风土人情为主的地情书出版以来,广受人们关注和好评。身为其中的参与者和责任编辑,现就这部书的编纂工作,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恭请方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广征博采 辨伪存真
编纂《越街览胜》一书的初衷,是越街社区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敬献给党的一份厚重的生日礼物。具体如何写作,“研究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马克思:《资本论》),这里指的原始素材,如同我们俗话所讲的,盖房造屋必先要备好砖瓦和木料等。
越街,位于泰兴市老城区偏南。南唐元年(937年),泰兴建县;南宋绍兴初年,县治由柴墟迁至这里的延令村。从历代旧县志的记载来看,唐永徽五年(654年),这里就建有道教寺庙延佑观;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建起佛教庙宇庆云禅寺;宋高宗南渡时,三个官妃迁卒于此处的“三妃墩”;明嘉靖三十四年(1553年),为抗击倭寇,区域内又建起一道高8.3米、宽近5米,上有3.3米驰道的城墙。在这里“澄江门”的南大门处,波翻浪涌的护城河上,又有一条长近6米、宽4米,横卧南北的铁索吊桥,士兵日夜巡值看守,吊桥晨放夜收。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澄江门”东300米城墙上又建起一座高两层的腾蛟阁(俗称望江楼)。数百年过去,到民国时期,因街两侧商铺林立,商贸繁荣,就此又留有泰兴的“小上海”美誉。
2000年,由村居合并,组建越街社区居委会。2021年3月,区划调整,划归延令街道。现时,这一块蕴含一千多年历史,状如四方形宝玉,面积达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居民小区11个、3464户、13896人,自然街巷44条,市农行、电信局、人民医院等企事业单位28家;私营业主462家(其中有医院2家);市级示范幼儿园1家。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市)级等各种荣誉,现为泰兴市著名的侨胞之乡、残疾人之家、泰州市“十佳”服务品牌社区。
参加编纂此书初期,仔细翻阅浏览越街社区搜集到的部分素材,发现其中出现事实有误、层次不清等不妥之处。
一来就越街这个地名而言,原名虽为大忠街,但据清嘉庆十八年(1804年)县志记载:在大忠街南,称为钺街,位于明朱一冯宅前。这里的钺,本为古代兵器,状如板斧,其名是由其街道南窄北宽之形状而得来。而朱一冯,那时为福建廵抚。街名由“钺”到“越”,志书虽不详,民间却留有县衙每年秋季去南门外处决犯人时,因怕干扰朱一冯大人,另辟通道,越他家大门而过的这一传说。时间长后,方才喊出越街这个地名来。
另一个是将历史遗址鼓楼街及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年)的广福寺也纳入其中,这两处虽说仅在旧时一条河(河已填埋筑成路,现为国庆路)之北,但已超出现时的越街行政区划范围,与此是风马牛而不相关。
介于上述不足,举一反三,就此提出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全社区有识之士共同参加编纂工作的建议。
社区党委十分重视,组成了11人的编委会。迅即召开了两次有近百人参加的大型座谈会,号召大家踊跃参与,出谋献策,拿起笔来叙事著文。后在编纂“物产美食”这一章时,召开由3—5人参加的小型座谈会,达10多次。
由于大众参与,群策群力,为我们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地情,积累了大量素材,对历代志书“地理志”中所载街道历史及地貌等情况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同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商农贸活动有关历史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校核。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活动中,我们统计出先后涌现的12家家庭作坊式企业的数据。改革开放后,其中的几家现已成为省市骨干企业。就此,越街的前世与后身经过辨伪存真,使我们了然于心,通过搜集到的大量素材,为文本的编纂提供了先决条件。
确定主题 建纲立目
通过学习最新省市史志办对编纂史志书籍的相关文件及要求,结合手中的素材,对如何撰写有了明确的认知。具体来讲,这种与志书有别的“亦史亦地”作品,必须做到“方志为物,史地两性,兼而有之”,“明古详今”是前提。而在文字的表述上,必须不同于总结报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教科书、论文等,并应以第三人称的语体文出现。
指导思想明确后,我们将全书设序和后记,列古街古巷、名胜古迹、人物传略、乡贤名人、工商企业、文卫事业、住宅小区、物产美食、精神文明、遗闻轶事、附录(内附乡贤名人一览表、越街社区侨胞一览表、越街社区历届领导一览表)11个栏目。然后,将纲目上呈泰兴、泰州两市党史方志办领导,经审阅提出建议,从而又在人物传略这一栏目里,分设古代名人、革命志士、乡贤名人这三个义项。通过进一步修整和微调,由此这本地情书犹如盖房已先立好四梁八柱一样,有了初步的框架蓝图。
全面行动 众手撰写
进入撰写阶段,为了赶时间,抢进度,我们除邀请文史工作者提供诸如古街古巷、历史遗址、相关名人等有关专著和文章外,还在全社区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忆前辈业绩,讲往昔岁月。并对撰写方法及字数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社区有关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后,虽说受文化水平所限,但因情况熟悉,从而纷纷赶来社区,或提供素材,或捉笔成文。为真实可信,有的回去后再作进一步调查取证,进行阐述和补充。看着那饱蘸深情厚谊的一大叠文稿,令人十分感动。
退休老人章静华为掌握撰写方法,一天三次往返于住家和社区。仅有初中文化的她,写出了其生前供职单位泰兴轴承厂一文。更为让人感到骄傲和高兴的是,她撰写的介绍军官大楼的文章,让我们对当年28个住户中,拥有团级干部4名、营级干部7名、连级干部17名这一段历史,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还有两位现年已93岁,曾参加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王卜加、焦永清老人,经泰兴电视台采访回忆街道历史,一经播出,赢来了万人收看的热烈场面。
同样,记载香花桥和太平桥的两篇文章,就是由居住在原地的叶爱萍、沈巧红、韩六斤三位奶奶辈女士口述整理而成。叙述的历史,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还应特别值得赞誉填补了泰兴市文史资料的空白。
至于12家家庭作坊式企业的撰写,因年代久远,人事变动,如何成文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关键时刻,泰兴市党史方志办向我们提供了《泰兴工业志》等相关馆藏档案资料,通过翻阅档案,寻访当事人,从而一一落实。泰兴电镀厂一文就是由当年4名职工,聚集在社区会议室,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回忆记录完成。
始建于1955年的国营泰兴印刷厂,是社区历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此文的撰写过程,是我们先找到曾任厂长的于跃华先生,再由他出面,召集7名职工,通过集体回忆并亲自执笔写出初稿,后经修改获得认可方才上交。同样,出自他手笔的马家巷一文,因对解放战争中新四军攻打庆云寺穿墙凿洞的一些战斗细节有所记述,也为泰兴市党史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编纂物产美食这一章时,大家座谈讨论,虽为店主是姓张还是姓李争得面红耳赤,一时无法解决,但历经近一周时间的反复推敲,最终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120多家老字号逐一弄清,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由于是大家动手撰写,故就整篇的文风来讲,自是朴实自然,生动真实,既没有什么华丽时髦的动词、形容词,更没有花里胡梢、不着边际的神仙鬼怪传说。这里不得不多说一句的是,上述作者和参加座谈讨论的人员,大多为年近古稀和耄耋之年的高龄老人,精神难能可贵!
精心设计 图文并茂
记载历史进程,真实体现历史,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于是,我们琢磨如何更好地编纂此书,如何更好地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尽量避免雷同。经过努力,初稿形成,序写完后,为突出主题,确定以历史悠久、古韵留芳,崇文尊教、人才辈出,红色岁月、战旗飘扬,商贸繁荣、成绩辉煌,民生福祉、惠泽万家五个方面进行概述,后由《泰兴日报》全文刊载发表。
针对封面,体现古朴厚重是我们的追求。为达到这一要求,我们请来了泰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杨到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为突出效果,用无人机拍下古城墙的照片,后经反复修改方始定型。
封面确定后,我们又在正文前推出延令街道全景图、党群服务中心及市委领导为越街社区上级部门—延令街道挂牌剪彩、街道党工委书记题词等图片,展现历史的第一时间,开卷就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此书为达到图文并茂的目的,我们的每一篇文章都配有一二张照片,多的达4张。省摄影协会会员廖建国,除自身撰写相关文章外,还为拍摄越街车辆如梭、人声鼎沸的繁华热闹场景,连续两个晚上守候在街旁,直至深夜才完成。原籍泰兴,现南京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的王颖铭先生特地寄来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书中的大多数照片,则由越街社区居民从自己保存多年的相册中找出并提供。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女书法家肖娴,当年为国营泰兴印刷厂题写厂牌的犹如国宝级珍贵的旧照也得以现世。
全书编纂过程中,作为主编的越街社区党委书记刘云,白天忙于繁忙的本职工作,晚间审阅稿件有时通宵达旦。其中的越街社区侨胞一览表,就是她安排人先制成表格,后由网格长登门入户,通过越洋电话一一进行联系,从而才得以顺利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刘云书记特邀现定居泰州的泰兴老乡居雅先生进行校改通审。在其肱骨骨折的情况下,在病床上吊着绷带仍然坚持。实在令人敬佩,由衷表示感激。
副主编桂炎,这位教育战线上的江苏省劳动模范,以当地越街出的名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东润先生为榜样,真正做到了人老心红,退而不休。虽说他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整日累月坚持奔波在第一线,进行实地调查,寻访知情人。一次,为弄清街道内越境和境内通行公交车的情况,在血糖飙升至40.6,医生责令他立即住院时,服完药后,又坚持实地查看。并先后用手机、摄像机拍摄完成了20多张图片。
为弄清越街历届领导班子情况,在史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原泰兴镇组织科科长宗正龙主动找上门,义务来服务。他通过翻箱倒柜,从家中一大堆原始材料中,寻找出当年幸存的一本小册子,终于揭开了事情真相。
撰写乡贤名人一览表时,市委统战部原部长,现已90岁高龄的蔡彭年老人,作为社区原居民,为做到准确无误,他除用电话查询当事人相关情况外,还多次在家召集会议,就名人和乡贤的生卒年月及职务一一进行核对。而当一位退休领导干部的亲属提出将其写进人物志时,我们以“生不立传”这一原则断然拒绝,体现了这条古训的严谨性。
初稿完成,为力求真实准确,必须加以完善,从而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这一本以明古详今、概述精华、写名与特、创新创优为主旨的地情书,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泰兴籍知名人士,现定居南京的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陈仲明先生听说后,十分兴奋,高兴之余,带着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除为本书题写书名外,还赶写了一篇激情洋溢的回忆录 “我与越街的缘”。这篇文章现已作为代序刊发。历时三个多月,我们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形成初稿经4次修改,于2021年年底交付上海文艺出版社,全书累计13多万字。
作为全市第一部主要记载社区历史的地情书—《越街览胜》成功编纂付梓,得以正式出版。2021年,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是特别值得欣慰和纪念的一年。闻着油墨香,翻开书中页,往事令人回味,实在感慨万千。心血和汗水浸润在字里行间、每一幅图和每一个标点符号。向所有参与者致敬!应该说这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学习机会,受益匪浅。展望未来,征途遥远,纸上得来方知浅,励志前行再扬鞭。越街深厚的文脉,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越街人不忘初心,牢记历史,赓续久远。
作者:菊也
编辑:徐涛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 新四军在泰州地区统战工作的历史辉煌及时代价值2022-11-28
- 人间巧艺夺天工‖“名城泰州 知行相成”走进吴让之纪念馆2022-11-12
- 泰州打造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中心和民族文化公园的构想2022-11-08
- “凤城石榴红”描绘新画卷——泰州市民族工作品牌实践与探索2022-10-10
- 泰州新建学堂碑记2022-10-02
- 关注|我市康居社区创新推出“陪伴式”课程显著提升家庭教育水平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