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下的生存文化 ——电影《建筑师》的审美引导
【摘要】
由丁文剑编导,韩立、吴可熙主演的,入选第三届国际平遥电影展首映单元唯一一部国产片《建筑师》首映礼,2021年6月2日在泰州举行。影片讲述了在海外工作的建筑师文新(韩立饰)回乡安葬母亲骨灰而卷入老城改造的故事,表达了编导在城市现代化下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思考。著名导演田壮壮、演员侯勇等参加了首映礼。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著名电影制片人马可·穆勒发表了讲话。
整个影片,没有离奇与巧合的故事情节;没有夸张和惊险的人物动作;没有慷慨或委婉的大段台词。这好像入不了某些一味追求情节、强调感官刺激的人的法眼。但我们都知道矛盾冲突的三个层面。是故事本身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的冲突;而冲突的最高形式是作者的审美情节的冲突。作为最高境界的审美情节的冲突,往往是被平庸的编导忽视的。正如马可·穆勒在首映礼上说的:“画面是世界通用语言。”“这部影片还有一个主角,就是无声地说话的老房子。”这部影片,始终以画面的影像,传达编导的审美情节,传递大流量的信息,引导观众对历史、文化和生存现状的思考。难怪马可·穆勒说:“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关键词】
无形建筑师、生存文化、对立
一、画面的对立冲突是现代毁灭历史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常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不可以割断、不可以推倒重来,她只可以保留、赓扬和改良。建筑是一个城市凝固的历史,是一个城市可视的图书,是一个群体生态的依存。在《建筑师》中,巷子口的老人无助地拉着忧伤的《孟姜女哭长城》的老手风琴。一个明清风情的老街区,被挤压得不见阳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被挤压得志趣消沉、忧伤无诉。不仅如此,这片老街区又要面临拆迁,这片老街区将不复存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各奔东西,他们的生存状态、生存心理、生存习惯将被彻底打乱。
《建筑师》中这种现代与历史的对立冲突只是一个典型。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何处不是这一影像?钢筋混凝土的几何建筑成片地挤过来压过来,将凝固的历史淹没,将可视的图书撕毁,把群体生态赶进他们无法适应的环境。这是中国城市现代化一个普遍的影像。
历史与现实本应该友好地握手,可是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现实往往是无情地毁灭历史。“坐看家乡变他乡”(丁文剑语),这样的“坐看家乡变他乡”又何止是泰州一个小城?
在这种“坐看家乡变他乡”的骤变中,编导丁文剑一手拉着历史,一手拉着现代,用始终处于对立冲突的画面,意图让历史与现代握手,让民俗风情与现代科技和谐共存。
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形成对立冲突视觉的反复冲击。
(跟)文新从海外回乡,看到的已经不是他曾经熟悉的家乡。一路上到处是建筑的机器声,是“三年大变样”的横幅标语,是纷乱无序的往来车辆。看着这陌生的家乡,文新摘下眼镜,揉了揉疲惫的眼睛。
(跟)文新终于回到他熟悉的“泰巷”。这里暂时还存留着一片熟悉的老街风景,这里的人们暂时还不知下一刻去往何方地习惯地过着他们的生活。而就在这片老街区,九十九间半的高楼宾馆已经挡住了这片老街区生活的阳光。这是诉诸观众的平面对立画面。
(近)文新站在他老家的院子中,看着像壁立一样挡住了他家和李梅(吴可熙饰)家阳光的宾馆。这是剧中人仰视的角度。
(空)俯视航拍的角度。一片老街,旁边一块已经被拆迁了的空地上,瓦砾纵横散乱。周围高楼挤压过来。
这些是活着的人的生存空间,处处都在让现代淹没历史。再看看死了的人的安息空间,也是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瑟瑟发抖,不得安宁。
文父(柳秉钰饰)带着文新去看已经谈好了的文母的墓地。墓地工作人员告诉文父,这块墓地将要迁移。墓地的周围是正在建造的高楼,是拆、建的机械的轰鸣声。墓地显得非常狭小,墓地上荒草乱生。
文父不得不带着文新另寻墓地,并将文母的骨灰安葬。正当文新祷祝母亲安息的时候,轰隆隆的动车从坟地旁呼啸而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丧葬之礼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大礼,敬死者,使安之。人最凄惨者,是“死无葬身之地”。而这话真的成了社会现实,人死了,难有葬身之地,即使有,于普通百姓也葬不起,墓价比房价还要高得多,纵然葬下,也不得安宁。
活人的生存状态,死人的安息状态,都清晰地在强烈的画面中对立着。这就是冲突。在这样的冲突下,《建筑师》似乎又有了更深的意义。
师者,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应该是文化的承传。建筑师所设计的,不仅仅是有形之建筑,更是无形之建筑也。乡愁情结、风土人情、时代历史、活人死人,皆师之所虑也。师者,设计社会之风貌也。柳子厚由种树而得养民之术,丁文剑是欲由建筑而师文化生存之道否?《建筑师》之比,盖在此乎?当然,这只有丁文剑本人知道。但不管他是否有此比,只要有一定审美欣赏能力的观众,很容易很自然地生发此想的。
二、生活状态的对立引发生存文化的思考
上面说的这种对立,不仅反复在画面中呈现,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悲欢离合、沧海桑田。
九十九间半,挡住的老街区的阳光,破坏了老街区的风水。于是,这里的人们的生存也发生的危机。
因为不见阳光,晦涩气太重。文母因之风湿病加重而死;身体健康的李梅无论其丈夫宋二怎样下种,也不能怀孕;夜里叫春的猫凄厉的叫声,也无法让李梅肚子逢春;眼看就要断子绝孙的宋二过得志趣消沉,失去生活的动力;与文父下棋的老陈因离开这里熟悉的人们忧郁地死去;同样已经离开这里的老袁习惯地天天跑来吃一碗面条,唱一首《小白杨》。他的歌唱得并不好,但他在这里找到了他的快乐和他的存在感。
而当九十九间半宾馆被拆除,阳光照进老街区;当文新提出以旧修旧的老街改造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后,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与前面形成了强烈的对立和反差。
李梅的肚子一天天鼓起来;宋二也快乐地忙着打理店里的生意;“天天见面”面馆的生意也热闹起来;老袁也将《小白杨》改唱成《父亲》;担心拆迁搬走的吃面大妈也乐呵呵地叮嘱李梅保护好肚子。
建筑师本来是建房子的,而这里建筑师却在拆房子。为什么?九十九间半宾馆建成后与拆掉后,这片老街区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前后对立与反差告诉了观众。这就是编导低调而强烈的文化审美情节。
一切的文学艺术的核心都是“人”,人是什么?是文化的生物。房子是供人生活的,每一个建筑的意义不在建筑本身,而在其使用意义。使用意义的核心是人,围绕人的是历史、文化和生存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人情和习惯。古希腊哲学界定的哲学意义是:快乐是人类的一切行为本源。叔本华把哲学界定为“快乐的科学”。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建筑、城市改造与发展,违背了“人”的核心原则,就与哲学的原则背道而驰。建筑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没有了人,没有了人的快乐,建筑就是一个没有生气立体几何。此“师”者所必虑也。建筑师非仅有形之建筑师,更是无形之建筑师。“大象无形”而有无所不包。正如田壮壮在首映礼上说的:“他(丁文剑)是怀旧也好,是感叹也好,是一种惆怅也好,他就有了一些乡情的东西在一起,然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这些东西把它融合在一起,有一种很淡的忧伤。”编导丁文剑在释建筑的“希夷”。建筑虽一端,文化流量却很大。
三、细节特镜传递中国文化独有的审美
影片中最突出的反复出现的细节形象是一盆萱草。常规,细节是用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的。但在《建筑师》中,细节却更多地用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这与影片的审美导向是完全一致的,当然蛇灰蚓线地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特别是文父的生存情感和心理。
萱草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主题学中代表了爱的坚韧、母爱和忘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君当作磐石,妾当如蒲苇”;元.朱公迁《诗经疏》有“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因古代母亲多住北堂,故称母亲为“萱堂”。萱草也叫忘忧草。这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独有的审美形象。
影片的摄影指导何山说:“蒲草和剧情的关联也比较大。”何山说成蒲草,可能是口误,应该是萱草。长在石盆中的萱草,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因萱草性喜阴,文父总是搬来搬去,让萱草见天而不见阳。或曰:文父不过是骨灰堂里的一个卑微的工人,其能知萱草文化否?编导是不是太过夸张了?其实不然。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蕴,早已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成了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正如即使没有读过书的中国人,也知道“梅兰菊竹”四君子品格,也知道“松竹梅”岁寒三友一样。不需要任何语言的表达,都能有文化的认同与意会。
文父因坚持住在老街区导致文母风湿病加重而死。文父愧疚、悔恨,寄意萱草,此情谁诉?最后文父也因搬萱草摔跤而死。这是一个凄美的人情与爱的萱草。当文新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回到老宅,将掉在地上的萱草搬上石台后,文新趴在老宅的一角悔恨、痛哭。老屋屋顶的明瓦射进的一速阳光,穿过蜘蛛网,投在老屋的砖地上。明暗交织这人世的兴亡,母亲死了,父亲也死了,有生命的,现在只剩下这盆关联着母亲和父亲的萱草。“悠悠寸草心”,怎报三春晖?母爱、父爱、乡情、人情,这不需要答案。
四、结语
丁文剑是名副其实的泰州本土人,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对泰州的古建筑和古建筑群落里生活的人们,他是最熟悉不过了。而作为建筑师,丁文剑本身就是高级工程师,又是古建筑大师罗哲文的入门弟子和建筑风水文化研究学者,对建筑学自然有很深的造诣和广泛的研究。厚积的生活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丁文剑编导《建筑师》自然有他独特而深刻的视野。
作为编导,丁文剑则又必须舍建筑师之筏而登电影人之岸。他是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的制片人,在谈到这部电影时,他说:“我认为文艺片就是艺术作品,商业片就是商品,这是从本质上来区分的。文艺片会留下来,会有后人去解读,但是商业片就是商品,就是消耗品,电影放完了就没了。文化常被商业淹没,但最终历史能留下的还是文化。”他又说:“如果把中国电影市场比喻成鱼塘,我想在一个鱼塘里面,不同的鱼应该游在不同的层面上,深水鱼和浅水鱼都可以自由地生活。尽管中国电影的银幕数、影院数、院线数在不断扩展,但是这种扩展是扁平化的,并不是深化的,鱼塘只有更深了,才可能有深水鱼和浅水鱼。”
一个建筑的存在,一个城市的格局,其本质的内涵,不在建筑和格局本身,而在这个建筑和格局中生存的人们。在钢筋混凝土阻隔的立体几何中,在充满人情味的人间烟火中,人们一定会选择后者。人们的生存状态,取决于人们的历史的认同、精神的自由、人情味和生活习性。社会是由物质与文化组成的,社会在飞速发展,在历史与现代、新与旧的交替中,保留一页历史的民俗风情给后代子孙,引导观众和社会的思考,不去追逐商业利益,这大概就是本剧编导丁文剑的良苦用心吧。用田壮壮问丁文剑的一句话说:“你真要拍啊?”
作者简介:
万光新,男,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365作文唯一指定指导老师。
主要成果:
著作类:长篇小说《男人魂》(凤凰传媒集团出版社),古诗词研究《古诗词鉴赏主题提要》(吉林教育出版社),写作教学《文心》(江苏人民出版社)。
主编类:《外国小说鉴赏》(吉林教育出版社),《现代散文阅读100篇》(吉林教育出版社)。
编剧类:电视剧《范老师和他的学生们》(30集,已委托经纪人),电视剧《再婚》(32集,已委托经纪人)
来源:泰州电影
作者:万光新
编辑:赵倩倩
审核:吴军
- 新春灯会,姜堰区市场监管局开展巡查监督行动2024-02-08
- 江苏两会 | 港区委员范梅艳:推动香港学生来江苏感受中华文化的2024-01-25
- 突发!泰州公交司机秒变“救火侠”!2024-01-11
- 喜报|泰州养老服务业研究成果在民政部获奖2023-12-22
-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统计调查现代化行稳致远 ——纪念2023-12-08
- 泰州市“网络普法进校园,逐梦青春伴法行”主题活动走进泰州学院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