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强富美高”新江苏这十年|淮安:跨越赶超,更好展现“象征意义”

来源: 编辑:曹佳蓉 2024-12-12 09:44:17 查看数:0

淮安着力建强“五大支撑”抓实“四件大事”

跨越赶超,更好展现“象征意义”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

努力在新征程上更好展现“象征意义”,淮安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淮安殷切嘱托,着力建强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交通枢纽、绿色生态、营商环境“五大支撑”,抓实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生态环境、县中振兴“四件大事”,坚持攀高比强、跨越赶超,努力将更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淮安新篇章。

交通赋能,重拾“枢纽之地”荣光

健全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淮安因“大河交汇”而兴盛,处在“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九省通衢、七省咽喉”的枢纽地位,是明清时代漕运指挥、食盐集散、河工治理、盐榷税务等国家要务的实施中心,人口集聚、商业繁荣,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映照昔日荣光,坐拥“交通提速”之利,依托“公铁水空管”五位一体交通优势,加速构建高铁网络“米字型”八向辐射、内河二级航道五向通江达海新格局……淮安正重回“枢纽之地”。

如今,千年大运河仍是这里的经济命脉。全市拥有航道73条、码头93座、泊位358个,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水陆并举,近年来高铁发展给淮安带来了滚滚人流。今年8月26日,淮安东站到发旅客量再次突破千万人次,达1003.98万人次,比去年提前近40天。

1998年3月5日,从新沂发出的一列火车驶达淮安,宣告淮安“地无寸铁”历史的结束。2005年4月1日,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并入国家铁路网。坐上“绿皮车”的淮安人又开始憧憬“高铁梦”。2013年起,淮安市委、市政府连年将“铁路规划建设工程”列为“十项重点工程”之首。

一条条铁轨见证跨越之路。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铁路和连淮扬镇铁路连云港至淮安段通车,淮安圆了“高铁梦”。2020年12月11日,连淮扬镇铁路全线(淮安至镇江段)通车,淮安铁路进一步融入国家高铁网,正式迈进铁路“南北贯通”的高铁时代。如今,从淮安乘坐高铁出发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西安、成都等120多个国内主要城市。

高铁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淮安崛起江淮的强力支撑。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全国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淮安是苏北地区“公铁水空”发展最为均衡的枢纽城市之一。省委全会提出“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其中蕴含着优化省域资源要素配置的战略考量。

“这是淮安最有条件、最应抓住的机遇。”淮安市委提出,要健全以多式联运为主导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放大城市功能尤其是产业链衔接的优势,吸引更多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在淮安高效集聚和配置,积极布好局培育枢纽偏好型和关联性产业,形成淮安特色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更好促进“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更好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分工乃至全国大市场。

产业振兴,积蓄跨越赶超动能

近3年GDP平均增速全省第一

放眼这十年间,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向上向好,经济总量连续跨过三个千亿级台阶、实现翻番。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015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59位、上升21位。

作为省域内的后发地区,这里攀高比强、跨越赶超的“淮安速度”令人瞩目。近3年淮安GDP年平均增速7.1%,排名全省第一,分别快于全国1.6个、全省1.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延续了持续向好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7%,排名全省第一,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

这一强势增长态势背后是坚定的产业抉择。“当前,淮安仍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早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起步。”淮安市委鲜明指出,新型工业化是推进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聚焦工业强市目标,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鲜明导向,推动项目攻坚突破成势。

近3年,淮安新落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是“十三五”时期总量的两倍。去年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平均每周新签约16个、新开工10个。今年以来,这一纪录再度被刷新——平均每周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9个、新开工11.1个。

“无论内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在抓工业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有任何漂移,必须保持定力。”淮安市委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细分产业赛道,健全产业研判机制,各个县区主要领导担任“一号招商员”,聚焦聚力招大选强。每个季度组织开展项目拉练,各县区晒项目、比进度,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真正以工业强市挺起发展脊梁,有一组组数据为证。淮安市已经连续41个月保持规上工业投资两位数增长。目前,全市有15个百亿级工业项目在建,其中11个首期竣工投产,20个省重大项目、366个市重大产业项目均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投资,带动规上工业投资增长24.3%、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工业比重达78.1%、较“十三五”末提高23.1个百分点。

城市拔节,让老百姓更有“自豪感”

更多人才落户更多淮安人圆梦

这是一片被大自然格外眷顾的土地。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域面积占1/4,森林和湿地面积均占1/5,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生态质量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白马湖湿地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生态市,获批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

高水平建设江苏美丽中轴“绿心”,淮安积极推动生态经济化和产业现代化。去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数量居苏北第一,通过大力清理“散乱污低”企业腾出排污总量指标近1500吨。近三年累计整合利用存量土地11.44万亩,为高质量发展腾挪出宝贵的资源和空间。绿色发展,成为这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鲜明标识。

这是一座被时代格外垂青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淮安首提首推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共建“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呈“丰字型”在淮安汇聚叠加。汇聚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之“天时”,坐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形成之“地利”,更有近悦远来的“人和”,城市拔节生长,铺陈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幸福平安、就在淮安”,这一城市推荐语,正从口耳相传变为生活日常。十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近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7.3%、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2个百分点,跑赢了经济增速。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增速全省第一,城乡收入比缩小为1.85、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学在淮安”“健康淮安”内涵不断丰富提升,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加暖心。

“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体现在这座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也体现在游子心怀家乡的“自豪感”上。在今年7月5日的首个“淮安企业家日”上,淮安市委主要负责人一席话让在场企业家倍感暖心——要让来淮投资的企业家享有“在家的感觉”,让淮安在外的企业家充满“回家的愿望”,希望广大企业家扛起“兴家的责任”。过去,淮安人均耕地少、交通条件差、经济实力弱,很多淮安人为了生活和梦想就不得不走出去,催生了一批知名企业家。当前,淮安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家底”越来越厚,正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淮安、更多淮安人圆梦家乡。


来源:交汇点新闻

编辑:曹佳蓉

责编:岑丹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