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基层一线是最好的“科研土壤”
基层是好课堂,实践是好教材,群众是好老师。9月29日下午,社科联院组织赴姜堰白米镇实践调研活动,我们走进车间、地头、村民议事室,充分感受镇村蓬勃发展态势,在深入一线中把握乡村发展脉搏,虽然是仅仅短短的半天时间,但收获良多,感受颇深。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创新,对于我们从事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深入一线,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更好启发社科研究思路,拿出更多应对之招、破解之策。
“不沾泥土香,哪能接地气。”基层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作为社科工作者,更应该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基层、了解国情,让社科研究工作更“接地气”。白米镇是泰州的东大门。该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秉承“农业稳镇、生态立镇”发展思路,农业、工业基础较好,是“泰州市经济工作十强镇”“全国千强镇”。作为基层,白米镇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面临的挑战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不断增强深入基层的脚力、发现问题的眼力、解决难题的脑力,多向基层问计问策,把笔杆子插进泥土里,把脚步的痕迹融入研究建议中,社科研究少一些书卷气、多一些泥土香,将所见所闻与真知实践呈现于纸笔,切实做到为人民办实事、出实招、见实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层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能困于办公室,要走向田间地头,踏踏实实向群众学习、向基层问计问策,对于社科工作者来说,走近群众必定受益无穷。一直以来,乡村治理上的瓶颈和“顽疾”根深蒂固,很难彻底消除和突破。因此,积极采取创新性的探索实践,才能够逐渐摸索出乡村治理改革的正确之路。走进白米镇甸河村,只见道路干净整洁,河塘碧波荡漾,稻田绿浪翻滚,呈现一派诗情画意的新农村景象,甸河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累累硕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村支书刘新春的带动下,甸河村开展微网格治理下的河长制、积分制、“1+N 联动联创”等实践创新,从“让民做事”到“由民做主”,实现了基层治理由干部“唱独角戏”向群众“跳集体舞”的转变,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这些创新实践,很好的诠释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方法,为社科研究工作提供很好的经验借鉴。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疫情给乡镇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员工成本、房租成本增加,无法完成的订单带来的损失,市场订单少,产品积压,需要垫付大量资金等,但是曙光集团、捷锋帽业、格兰特等企业当家人,深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们自信、乐观、坚韧、果敢,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主动开拓市场、找资金、寻求合作,精准把握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趋势,善于从危机中寻找解决企业发展的“金钥匙”,弘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天接着一天干、一年接着一年赶,这就是基层奋斗者的最美姿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些基层奋斗者永续前行的精神状态令我印象深刻、永久难忘。我深切地感受到,与工人、农民相比,我们的工作环境相对优越,工作强度也相对较轻。我们应该将从基层学到的“敬业、创新、进取”精神贯彻到本职工作中,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带着感情继续参与“走进基层”行动,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难题,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作者:蔡成浩
编辑:徐涛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 向海图强、再立新功——洋口港建设20周年高质量发展峰会在南京举2023-10-24
- 姜堰区三水街道:主播邀你共度重阳节 共情夕阳红2023-10-24
- 一大早,民警“找上门”……2023-10-24
- 姜堰区三水街道新联会开展“重阳敬桑榆·爱在金秋里”敬老活动2023-10-23
- 从“大健康”到“美好生活” 安利瞄准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2023-10-23
- 姜堰蒋垛镇:敬老爱老有真情 欢歌笑语庆重阳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