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剑:一片痴情守“粮心”
在兴化市钓鱼镇,全国劳模、双超鸭田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剑身上有多个响当当的名号:“国宝”,这是他被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后大家对他的“爱称”;“黑人”,这是他因长期在田间暴晒后脸皮太黑,人们给起的外号。而熟悉他的人,更愿意称他为“粮痴”。
“自讨苦吃”种千余亩“抛荒田”,三年收获560多万斤粮食
曾任钓鱼镇农技站站长的李德剑,近50年来,一直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辛勤耕耘,对脚下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粮价走低,种植成本上升,不少农民撂地进城打工。看着大片粮田被“抛荒”,他心痛不已,于是将当时大邹镇吉耿、钓鱼镇北吉和夏家三个村的1260亩“抛荒田”接过来种植。“别人不种你来种,这不是‘犯痴’吗、这不是找苦吃吗?”李德剑因此落下个“痴”的名声。
土地面积大,又过于分散,南北间隔20多公里,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到田间查看作物长势、安排农活,随后还要到农技站工作、到村指导农技服务。夏日晚上田间蚊虫多,简陋的条件难防蚊虫叮咬,睡不着觉的他们就下河摸河蚌,以此打发难耐的时光。这样的条件下,他的睡眠严重不足,当时往来三村的交通工具水泥挂桨船船头成为李德剑补觉的场所,哪怕船上机器的声音再大,哪怕是在夏日大太阳底下,他也能在船头上睡着。
那时插秧、收割都是靠人工,农村劳动力非常难找,仅靠农技站人员及其家属,根本无法耕种。李德剑带领农技站人员摸索出“麦套稻”的种植方法,有效解决了人工栽秧的难题。这一举措节工省本,很快在全镇及各地推广,不少农民见劳动强度减轻了,又重拾耕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田抛荒现象。1260亩“抛荒田”耕种三年,李德剑累计向国家出售商品粮560多万斤。
干“吃力不讨好”的“痴事”,干出粮食高产纪录
兴化被列为江苏省水稻核心试验区,建立核心区需要流转土地、支付土地租金,而种植不计报酬。李德剑主动承担建立水稻项目核心试验区的任务。在一些人看来,这完全是个“吃力不讨好”的“痴事”。他却说:“我愿意年复一年地干这种‘痴事’,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粮心’。”
李德剑带领3名农技人员成片流转6个村的880亩农田建起试验区。从育秧到水稻收获,他每天都要“泡”在田里,起早摸黑开展试验、攻关。苍天不负痴心人。他负责的攻关方以及水稻高产增效万亩示范区,列全国五个核心试验区之首;核心区攻关的杂交粳稻“陵香优18号”,平均单产列全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单产攻关第一,钓鱼镇的水稻高产攻关方,连续多年创下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单产的全国纪录。
宁可“傻到家”,也要种出真正的有机大米
如何在“吃得饱”的基础上让人们“吃得好”?李德剑退休后,流转300亩农田试种有机水稻,并组建兴化市双超鸭田稻米专业合作社。
他实施“稻鸭共作”模式,种植麻菜沤制绿肥,然后栽上水稻、放养鸭子。第一年,稻田的病虫害非常严重,靠鸭子捕虫根本无济于事,眼睁睁地看着水稻被病虫害吞噬,他心里像针扎一样的疼痛。当时,李德剑的脑海里浮现的全是农药,凭他的农技技术和经验,田间虫害只要一用药就可立马止住,但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后果是:种不出真正的有机稻米。李德剑最终决定不用药。当年水稻单产仅400斤,加工大米后卖了900元,只够抵算农田租金,亩赔本200多元。又有人说他是个“傻子”,偷偷用回药又没人知道,硬要让虫子祸害掉稻子,真是傻到家了。
“用药与不用药,既是种植有机稻米的坚守,也是一种诚信。”经过多年的持续坚守,双超鸭田稻米合作社种植基地被权威机构认证为“有机产品种植基地”,所产大米认证为“有机产品”。随着土壤逐年改良,基地的水稻病虫害逐年减轻,水稻产量逐年提高,目前,基地的有机水稻产量和收益越来越稳定。合作社注册了“洁香河”大米商标,所产有机大米先后获得青岛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奖”、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等多个奖项,销往上海、南京等地的精品超市和酒店。目前,合作社年销售收入260万元,纯收入50万元。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编辑:钱宇璇(见习)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 临近退休不褪色 “老将”一线勇担当2022-10-26
- 一位“闯”书记的乡村“赶考路”2022-10-25
- [青春风采] 用奋斗擦亮“卫监蓝” 让青春在“疫线”绽放光芒2022-10-24
- 何 芬:心存正义 无愧天平 铭记一名法官的责任与担当2022-10-24
- 公益广告展播2022-09-30
- 公益广告展播202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