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与城乡社区“融治理”视角下的泰州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泰州市近年来着力市域基层社会治理和城乡社区治理融合创新实践。探索中泰州市抓住部门建网、条块分割向全域统筹、融合发展转型的时间节点,打造“互助户治”“融治理”模式,形成了“网格微自治”等社区治理方式,海陵区创成江苏省第一批省级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实现“五个转型”,推动“三治融合”拓展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泰州成为“融治理”视角下扁平化社会治理创新的样本。
“融治理”新模式的主要内涵是:目标融合,融市域社会治理与城乡社区治理具体内容、要求于治理现代化这个大目标,共同筑牢城乡社区基础;体制机制融合,形成部门协同、分合有制的指挥体制,完善全周期应急管理机制及管理、分派、办理、反馈、回访闭环机制;平台融合,构建多网合一、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平台体系,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形成覆盖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基层治理数据库,健全机关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街道)之间数据共享,实现村(社区)、网格数据一次采集,跨部门、多层级共享;资源融合,政府、社会、社区、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志愿者等多支队伍聚成磅礴的力量体系;能力融合,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提升动员、服务、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从“单科单能”为“全科全能”,从1+1大于2向乘数效应转型。
1、实现求多求有向但求所用转型,形成“一盘棋”
近年来,泰州市民政系统在对社会治理网络设施进行充分调研和“扁平化”思考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思路从过去的要求自成体系、自立门户转变为系统内整合、系统外融合,从争取“所有权”到谋求“使用权”。按照功能集成、扁平一体原则,民政系统内,对专项救助、儿童帮扶、养老、社会事务等民生服务与基层治理的功能进行线上整合,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了资金和设施的利用率;系统外与政法(区域现代化治理指挥中心)、人社、医保、教育、残联等10多个部门的民生保障数据打破技术壁垒,削平门槛,实现链接,切实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泰州“融治理”视角下的“网格微自治”,打造基层“融治理”平台,构建市、市(区)社会治理智慧中心与10多家职能部门、村(社区)网络联动机制,机关、基层、社会聚焦以民生服务为中心作为共同的目标、考核的原点、评价的标准,探索建立治理服务社区党组织评价、居民评议的“双评”机制,打通了市域社会治理与城乡社区治理的堵点,融通了难点,化解了痛点,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现代化水平,夯实国家治理根基。
2、实现多向基层要向多给基层送转型,加大“网格服务供给”
在“融治理”视角下,泰州确立了以市域为范围、以基层社区治理为目标的治理方针,建立了以居民户为细胞、以社区网格为基础、服务居民零距离的工作机制,拓展“网格微自治”的内涵,“网络供给”从一种现代治理手段提升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实施网格治理之初,各部门一度也曾热衷于建网,建各种各样的工作群、APP,机关部门习惯于在APP上发号施令,要各种各样的数据报表,配之以各种考核手段,过了规定时限上报则要扣分,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要紧盯几十个工作群,神经绷得很紧,不堪重负,个别甚至自嘲自己得了“APP”恐惧症。政法、民政等多个部门认为,汇总统计数据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上级更好更及时地掌握情况,加大对基层的服务供给、满足百姓需求才是最终目的,部门、基层应该共同发力创新社区“网格微自治”模式:城市以小区、园区为单元,农村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位,全市城乡共划分网格7049个,坚持支部建在网格上,将党建、治理、服务等种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做到“网格零距离”,推进网格智治成为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好帮手。针对管理跨度大、服务超负荷的情况设立微网格,以社区居民“互助”为切口、“户治”为目的,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楼道、楼栋和农村院落,搭建“户—楼栋—网格—社区”4级组织架构,成立由社区干部、楼栋长、网格长(员)、网格信息员、物业服务企业以及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的“互助户治”议事会,开展互助志愿服务、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网格服务供给助推从“三治融合”提升为“四治融合”,社区治理在单元缩小的同时,空间得到了扩大,社区治理活力日趋增强。
3、实现等人服务向上门服务转型,打造“全天候为民服务平台”
泰州市以智慧民政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自主研发并推广“我的网格我的家”APP,将基层社区治理、基础公众服务和基本民生保障三大类九项基础资源集约整合,打造市域社会与城乡社区“融治理”24小时“泰有爱·爱帮智能云平台”。同时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建立分片包户走访联系常态化,借助“指尖上”的管理,网格员入户走访低收入、散居特困等六类特殊困难群众,做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新邻入住、特殊家庭“五必访”;定期召开“互助户治”议事会、联席会,搭建“有事好商量”“老街坊”等议事协商平台,畅通居民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通过民主协商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强化平台功能建设,把网格化治理作为推进精细化治理的有效“神器”。融合综治中心、社会事务受理和服务中心、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三中心的功能,重点加强社区“一站三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五美驿站”功能融合建设,在每个社区建设3-5个睦邻点,形成社区十分钟便民服务圈和“互助户治”活动网络,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等协同联动,搭建协商议事平台,方便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全天候解决小区环境卫生、停车管理、矛盾化解等民生实事。
4、实现柜台式办公向全科服务转型,强化网格“百事服务”
针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性和服务需求,海陵区探索设立民生专员制度,改柜台式办公为扁平化全科服务。建立网格“百事服务”机制,用好科技赋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融合网格员、城管员等不同条线的工作职能,保证他们有足够时间下沉,组织指导网格社区骨干开展微自治活动,把家门口的全科服务送上门。开展“五帮”行动,坚持“类别化+差异化”梳理帮办问题,通过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为每一位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暖心的呵护。
同时,设立A、B岗,开设“全科社工”特训营,全员轮训,全方位提升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从“单科单能”向“全科全能”转变。广泛链接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人士、志愿者及多种社会资源服务,全方位聚合社区治理力量,打造“治理主体群英汇”,把便捷、舒适、优质的服务送进家门口、送到居民手中,打造睦邻善治新局面。
5、实现单线突进向合力并进转型,构建“双网融合”+“双报到”叠加效应
泰州市创新社区治理新模式,“网格微自治”以数字化导入网格建设,重归治理场景,放大治理效能,打造灵敏触达、多跨协同的智慧单元,推动数字网与治理网“双网融合”,通过社区微治理项目化,推动网格楼栋自治。
开通智能社区治理微信公众号,建立完善政法、组织、民政、人社、卫健、残联、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打通体制内部“断头路”,形成街道一旦“哨”响、部门前来报到的合力机制。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面对新冠来袭,市域社会治理转入“战时”状态,通过大数据、APP和智能平台,线上线下对疫情动态、人员变化、工作要求等相关信息一网共享,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启动调度通报、动态管理、督促检查和跟踪问责制度,强化组织联动体系、制度联动体系。社区党组织坚持系统管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统筹资源力量、整体部署、物资人员调配、环境治理等,实时进行决策、做出回应,及时实施微调,确保信息传递更加实时、传递手段更加多样、传递效果更加精准。社区工作者在确保一线指挥协调科学精准的同时,引导大家发挥好政策宣传员、卫生消毒员、物资快递员、心理疏导员等角色作用,做到疫情防控力量在此集结,防疫物资、生活物资在此集散,社区成为疫情防控攻不破、打不垮的铜墙铁壁。坚持平时服务,“战时”应急,实行驻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在社区“双报到”,干部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形成“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良好机制,确保基层治理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双网融合”+“双报到”的实践助力“融治理”机制的高效:社区工作人员将采集到的社情民意通过“爱帮360”APP或“12345”政务热线,及时反馈给受理系统,受理系统派单给涉及具体事务的部门,如政法、民政、公安、人社、残联等;相关部门在限定时间内作出处置,给予答复和解决意见;受理系统根据反应速度、解决进度和群众满意度打分,并即时反馈结果。探索形成的这种“情况反馈—信息传达—部门分工—监督评价”完整闭环,使过去部门间见了问题绕道走、相互间“踢皮球”的现象得到根治,城乡社区治理的微观事务与市域社会治理的跨层级、跨部门联合治理相互补充、变短为长,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大提高。
科技引领是市域社会治理网络的神经和耳目,丰富了治理网络的形态,从而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从以往社区的单打独斗、各行其是转型为民主至上、协调发展。泰州的“双网融合”+“双报到”将基层社区治理纳入市域治理的大结构之中一同审视、一同实施,以“基层善治”书写“中国之治”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李新美(泰州市民政局局长)
潘文翔(泰州市现代民政研究院研究员、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潘时常(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泰州市现代民政研究院院长)
杨波(泰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处处长)
编辑:李子韵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 【打击养老诈骗】一档寻医问药节目背后的真相2022-09-21
- 存在火灾隐患,泰州这4家单位需整改!2022-09-21
- 姜堰娄庄:念好“三字诀” 助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2022-09-20
- 姜堰娄庄:建立“村村通”医保便民服务网2022-09-20
-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大泗镇开展“喜迎二十大 民企心向党”主题2022-09-19
- 淮剧戏曲人物画家钱新明新书出版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