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姜堰区梁徐街道二塘社区:我们的“菇”事

来源: 编辑:汤晨洁 2025-04-01 16:54:11 查看数:0

“桑鹅楮鸡皆不及,嫫姑天花当拱揖。”明代史迁《菌子诗追和杨廷秀韵》中极尽赞誉的菌中珍品,如今在姜堰区梁徐街道二塘社区的田间地头焕发新生。这里,一场以赤松茸为载体的“绿色革命”正悄然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走进二塘社区的“赤松茸”菌菇大棚,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特有的清香。秸秆铺就的“温床”上,一簇簇赤松茸撑开红褐色伞盖,菌柄莹白如玉,宛如大地的精灵破土而出。这些生机盎然的场景背后,是上海大学胡雪峰教授团队研发的“秸秆基料仿野生栽培技术”在默默发力。

该技术以“稻草+木屑+玉米芯+麸皮+米糠”混合发酵形成基质,通过秸秆覆盖实现温湿度调控,既破解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又还原了赤松茸天然生长环境。“传统种植依赖木材,成本高且不可持续。现在用秸秆,不但节省了成本,产出的菌菇品质更优。”二塘社区党总支书记申太国介绍道,“现在,赤松茸亩产超5000斤,亩产值预计能突破3万元。”

村民钱粉女夫妇十指翻飞,竹筐渐满。“从菌种培育到采收,我们夫妻俩每天能挣160元,现在既能照顾好家里,又能挣到钱,心里特别踏实。”钱粉女的笑容里透着满足。“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绿生态。”申太国表示,未来将紧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力,深入挖掘赤松茸产业潜力,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探索更多契合本地的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如今,赤松茸的“红伞伞”已撑起二塘社区的振兴梦。从实验室到田间,二塘社区正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在广袤乡野间挥毫续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新篇。


通讯员:王月莲

编辑:汤晨洁

责编:宋涔玮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