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中国组织人事报》关注泰州这项工作!

来源: 编辑:赵采薇 2021-03-23 11:32:00 查看数:0

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吸引人才返乡,培育本土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各展才能、建功立业。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泰州这项工作。

全文如下

江苏泰州

激活乡村人才振兴“一池春水”

近年来,江苏泰州市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大力吸引人才返乡,培育本土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各展才能、建功立业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回引“新乡贤”,量身筑巢“引头雁”

兴化市竹泓镇青年企业家丁松放弃城里优厚的生活条件,返乡创业,扎根农村,成立了江苏苏航木业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销售竹泓木船。在进行一年多纯电商模式的探索后,丁松决定带领团队由“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的实体模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办工厂。目前,苏航集团船艇年生产量超3000条,员工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以上。丁松的经历也吸引着当地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振兴家乡,产业富民。

近年来,泰州市聚焦返乡人员,出台扶持政策,建强平台载体,优化服务体系,打出了“人才、产业、金融、政策”组合拳,吸引各类返乡人才创业创新,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乡村旅游、乡土手工等新业态争相绽放,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均建有创业富民服务中心,打造了返乡创业示范园13个,建成农村创业基地33个。五年来,共扶持返乡人员自主创业6.9万人,带动就业21.8万人。

培育“土专家”,示范引领共致富

在靖江市生祠镇利珠村,江苏枫茂合作社张炳华的名字很响。走进他的大棚,一片忙碌的育苗场景,大量劳动力在这里重新上岗。张炳华是当地有名的园艺专家,他苦心钻研,成功种植了“彩叶枫”。为了让“彩叶枫”变成农户的“发财树”,张炳华力推“包干+分红”模式,将流转土地分成若干个“包干区”交由村闲置农户打理,免费共享标准化种苗和育苗技术,并定期向他们发放分红和补贴。目前,合作社育苗基地已达千亩,拥有163个槭科枫树品种,高峰时可容纳100多名农户临时就业,每户每年可保底增收4万余元。因为带领群众致富作用显著,张炳华还在去年的全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评选中脱颖而出。

像张炳华这样的乡土人才,泰州还有很多。从2018年开始,该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十百千万”培育工程,提出打造10家传承示范基地、建成100个大师工作室、选拔1000名“三带”乡土人才、开展名师带徒培训1万人次的目标任务。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乡土人才达800多名,入选省级“三带”名人26人、能手75人、新秀150人。为鼓励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泰州市还出台了一揽子贴心政策,支持乡土人才成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重点扶持,最大限度把乡土人才资源转化成乡村发展新优势。

选派“洋秀才”,产才融合促发展

“科技镇长团的专家帮助我们与省农科院、国家食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从原料质量、菌种纯度、基质配比、养菌阶段管理等关键环节为我们‘撑腰’。”江苏鸿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堰区三水街道桥头村党支部书记陈余红笑着说道。陈余红口中的专家,就是时任姜堰科技镇长团团长、省农业科学院专家艾玉春。针对桥头村香菇种植难题,他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指导创成100亩的国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菇农提供菌种制作、菌棒生产、香菇销售等全流程生态产业链服务。如今,桥头村的香菇年产能达到1万多吨,产值9000余万元,香菇产业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为推动乡土特色产业发展,从去年开始,泰州市部署开展“走进乡间田头、助力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行动,针对各地乡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从科技镇长团、省“333工程”和市“311工程”涉农人才中选派成员,组建专家服务组,精准开展技术指导和专业服务。除香菇产业外,靖江的蟹黄汤包、海陵的扬派盆景、高港的“雕艺小镇”等,都演绎着“一批‘洋秀才’服务一群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精彩故事。

编辑:赵采薇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