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慢性房颤患者突发腹痛要警惕

来源: 编辑:汤晨洁 2020-04-23 14:37:26 查看数:0

近日,市区张先生突发腹部剧烈疼痛,入住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为“泰州四院”)检查后,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也就是供应小肠的血管被血栓堵塞了,病情危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微创介入手术,介入血管科主任医师刘海日成功取出阻塞的血栓,这才化险为夷。

腹部突然疼痛难忍

原来供应小肠的血管阻塞了

说到脑卒中,大家都很熟悉,即脑部的血管堵塞了就发生脑梗塞,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可是小肠中风很多人没听说过。血管外科的医生常会遇到小肠中风的病人,也就是说病人的小肠血管被血栓堵塞了,会造成小肠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4月14日,泰州四院就收治了一个小肠中风的患者。

13日晚上,市区54岁的张先生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腹部剧烈疼痛,持续疼了几个小时也不缓解,夜里更是疼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大早,家人就将其送到泰州四院急诊科。

张先生自己以为是急性阑尾炎或急性胰腺炎,不过接诊医生发现,腹部CT平扫提示张先生有胆囊结石,但他的腹痛症状并不像是胆囊结石急性发作引起的疼痛。检查提示张先生也无心肌梗塞和胰腺炎。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生了解到张先生有多年的房颤病史,并未进行正规的抗凝治疗,8年前曾因脑梗死入院治疗。

经过多学科联合会诊,综合各项检查化验指标,考虑张先生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能性大。经腹部增强CT和CTA(CT血管造影)检查,刘海日发现张先生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管阻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阻塞的血栓长达6-7厘米。

据了解,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脱落的血栓阻塞于肠系膜上动脉,导致小肠急性缺血、坏死。一旦发生,病情极其凶险,如果延误治疗,会导致大部分小肠坏死,引起腹腔感染,危及生命,病死率达70%~90%。

微创介入巧取栓

打通血管且保留肠管

刘海日说,张先生腹部剧烈疼痛说明他的肠子已经缺血,但其并未出现血便,且CT显示其肠道尚未有坏死的表现,查体没有腹膜炎体征,这说明有一部分血流没有完全被堵死,此时开展急救手术还能挽回生机。

考虑到患者病情危急,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介入血管科当即为患者行介入手术治疗,相比于开腹取栓手术,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且可以保留肠段。术中,刘海日给予了溶栓术和大腔导管抽吸术,通过穿刺患者张先生大腿根部的股动脉,送入长导丝,引导送入造影导管到达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后显示出具体栓塞部位,导入8F导管穿过动脉梗阻区域,反复回抽出血栓。

经过紧张的1小时15分钟,刘海日顺利取出了患者肠系膜上动脉阻塞的血栓,使得血管完全再通。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刘海日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术前没有肠坏死的情况下,通过介入手术治疗及时恢复血供,对症处理,精准治疗,可以避免切除大部分肠管的结果。目前,患者恢复良好,腹部疼痛缓解,等到其肠功能完全恢复后,即可出院。

术后,患者家属曾激动地说:“多亏了泰州四院医疗团队判断准确、治疗及时,加上精湛的微创介入技术,才化险为夷。”

患者大多有心脏病史

房颤应接受正规治疗

“房颤患者的心跳是不规律的,血液易在心房内瘀滞,如果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流动至全身各处。”刘海日说,血栓脱落通常可能会导致脑栓塞,也可能会导致肾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脾动脉栓塞等。房颤患者如果突发腹部剧烈疼痛,且排除了急性胆结石发作、胰腺炎、阑尾炎的可能,就要高度重视,有可能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据了解,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男性多于女性,40~60岁之间多发,多数患者有心脏病史,栓塞的血栓一般来自心脏。该病发病急骤,突发剧烈腹痛,伴有频繁呕吐。初期时腹痛症状和体征不相符,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轻微。当出现呕吐血性水样物或排出暗红色血便时,腹痛症状反而减轻。随病程进展患者可出现腹胀、脉数无力、唇绀、指端青紫、皮肤湿凉等征象。

刘海日提醒,房颤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正规的抗凝药物治疗。对于高栓塞风险、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以消灭房颤患者血栓“老巢”为目的的左心耳封堵术和左心耳切除手术是最佳选择,术后可减少90%以上的血栓发生。此外,射频消融技术能够使房颤患者的心律转为正常的窦性心律,显著降低患者栓塞的发病率。

刘海日(右)在为患者进行介入手术。

来源: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编辑:汤晨洁

责编:杨帆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