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主播悦读•泰州红色珍档】重要地方红色刊物《人民画报》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1-07-13 20:41:39 查看数:0

朗读:申易

申易,高港节目中心高港新闻主播,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专业。

个人标签: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共产党提倡劳动生产

就是要大家富大家发财

共产党领导革命,就是要大家有饭吃,有福享,进行土地改革使人人有了田,现在就要大家把田种好,发财发福,可是有一些人,怕被别人说他“富”,这是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以往铲墩子,是铲的那些专靠剥削人发财的地主和富农,这样的“富”,共产党才反对,但是种田生产发了财,共产党是顶赞成的,就要大家这样做,大家富,大家发财,还有搞副业,开工厂,做生意发了财,共产党也是同样的坚决保护。

至于你那个地方的土地改革,如田地浮财都已分好,贫雇中农都认为公道合理,地主也有了生活,这就一当了,只要发土地证,如还有些人有意见,只要在几个人当中调剂一下,决不会大动,今年夏天,保证谁种谁收,今后还是保证谁种谁收。

家里劳动力不够的,以后允许请长工、短工,鳏寡孤独残废,或参军参加工作,或改做工商业的,也允许把田地出租,也允许放债,这也是为了免得荒田,免得一部分人没生活,地主富农不再剥削人的,地主劳动五年可改变成份,(为农民或工商业者)富农三年改变成份,今后生产兴家的,决不会被铲。

共产党是要大家发财发富的,大家要弄弄通。放心大胆的加紧生产,发财发富。

华中二分区的《人民画报》与人民印刷厂

李亚如

一九四六年秋天,蒋介石撕毁了国共双方签订的停战协定,发动了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我军执行了毛主席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及地方为主要目标的作战方针。避开优势敌人的锋芒,主动地放弃一些城镇和地方,选择敌人薄弱部分,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苏中地区主力部队北撤山东,地方武装和机关,就地坚持。这时蒋军部队疯狂地向苏中地区进攻,反动地主武装、还乡团对解放区农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到一九四七年春天,华中二分区(注:相当于现泰州、扬州两市范围的大部分地区)各交通要道、大的村镇都为敌人所占领,地委机关驻在所辖范围内的唯一大集镇宝应射阳。这时,反动军队经常对我扫荡。到处建立了伪政权,残杀地方干部民兵和干部家属,进行反动宣传,推行顽化政治。反动气焰不可一世。

正当天空乌云翻滚的时候,在由射阳镇通往各地的要道口,墙壁上贴出了引人注目的宣传品。《人民画报》第一期四开四版的版面上,主要的一面,画的是人民铁拳,狠狠地打击了蒋介石,蒋介石握着破烂的青天白日旗倒在地上,上面大字标题印着“莱芜大捷,一举歼敌六万余人”,旁边画了胜利果实的统计图表。这张画报画得生动有力,色彩用红黄赭黑石印四套色,非常鲜明。在当时来说,这张画报的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确是奇迹,因为敌人反复宣传“新四军已经撤光了,这里只剩下少数零星的土干部和民兵”。这张画报的出现,既说明了新四军没有走,而且还有条件优良的印刷厂,同时也宣传了我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说明了敌人不是真正的强大。在张贴每张画报面前,都围了不少观众。有人发表议论,有人窃窃低语,有人沉默不言。无疑、画报的出现,起了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我也是受到鼓舞的一个。看了画报,引起了我投稿的念头,我把宣传我军民联合打击敌人的一篇报道:《四十里长城》,画成了连环画,寄到《人民画报》。出于我意料之外,不久领导就通知我去《人民画报》社工作。当我到画报社的时候,画报已经出了六期,我一到这里就参加第七期的编绘工作。

《人民画报》社没有完善的组织,仅是几个人搞编辑绘画工作,是二分区党报《人民报》的一个部门,也是以华中二地委的名义出版的。陈广生同志是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兼主编,他负责绘画。我来了以后也是分工绘画。李晓晖、李人恰、王槐泽三同志搞文字编辑和文娱材料的创作。不久,李晓晖同志调印刷厂(注:华中二分区印刷厂即泰州人民印刷厂前身)工作,李人恰同志调《人民报》编辑部工作。又调来王杰生同志协助王槐泽编文字版。还有一位钟志根同志,他原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年青的铸字工。他喜欢画,我来了以后,他搞木刻,我画他刻,不久他也能单独画画了。

《人民画报》分四版,一版是宣传当前军事政治形势的的宣传画,套印两色、三色不等,最多四套色。二、三版是小幅画,单色,有连环画、独幅画。有的是根据报纸上的材料画的,有的是绘画通讯员根据他们斗争中的事实画好投稿的。第四版是文字版,其中大部分是文娱小调,除了王槐泽同志根据宣传的需要,编写一些外,大部分是文娱积极分子的来稿。画报上的“大家画”“大家唱”栏目联系了很多群众,每日都有一叠来稿。反映各方面的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生产和生活的情况,生活气息很是浓厚。

《人民画报》最初是半月出一期,第七期以后改为十天出一期,后来又改为七天、五天、三天。每期印数由第一期的一千多份,逐步发展到两万份左右,发行的地区除了华中二分区外,还发行到附近几个分区,远达盐阜、徐淮、通如等地,在《人民画报》影响下,《盐阜画报》《淮海画报》《江海画报》等等也相继产生了。可见当时《人民画报》的影响之大。

《人民画报》社除了出画报而外,还承担绘制宣传品的任务。如宣传每次重大战役的胜利和对敌斗争宣传党的政策之类的宣传画。在解放战争期间印发了不下百余种。当时画报社的人员很少(陈广生同志在一九四七年底调华中工作了较长时间,只有编辑绘画人员四人)但是承担的任务是不少的。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到一九四八年上半年由于环境紧张,报社和印刷厂经常移动。为了不影响画报按时出版,船上、田头、破草棚里都是画报编绘人员的工作场所,往往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工作到半夜,甚至通宵。

画报是石印的,提起石印,很多人已经不知到是怎么回事了。石印的工序是:先用一种特殊的纸和墨(俗称汽水纸、汽水墨),把画稿上的画,勾描到这种纸上,由工人用一种人造石,把画压印到石版上,再经若干手续的处理,画就牢固的粘在石版上。印时先用湿布在石版上揩抹以后,滚上油墨,利用水油分离的原理,就可以印出与原作一样的画来。套色是由工人按照原画作色情况,用一种透明的钢纹版在另外的石版上分色制版。每一色一块石版。这种石版印三四千份就模糊了,因此印两万份,每一色要好几块石版,套几套颜色就要制好多块版子,这个工序是相当繁重的。印刷时是用人工摇动的机子,来回压印出来。两万份如印三套色,就要摇动机子六万次。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这种繁重的劳动是当时人民印刷厂石印房(当时不叫车间)少数几位同志担任的。在今天看来,这也是奇迹。

当时石印房只有三部这种简陋的石印机,一部用作制版,两部专门印刷。人员有王柏林(负责人)、王树林、吉士龙、孙开生等人。工作是非常艰苦的,经常是不分寒暑,不分日夜,重复着繁重的劳动。在紧张的战斗中,工人还要随时准备战斗,背着枪,转移笨重的机器和石块,还要争取时间、赶印出版。当人们看到一张张色彩鲜艳的画报时,恐怕没有想到凝结在画报上的工人们的一滴滴的汗水吧。

《人民画报》是战斗的武器,是广大工农兵爱好的读物。基层干部和民兵得到一张画报,都珍藏在自己背包里,可以欣赏上面的画,可以唱上面登载的民歌小调,可以用作识字的课本,可以用作对群众宣传的材料,还可以用作警告敌人的斗争武器。因此,一位基层干部在他的来稿中写道:“《人民画报》是个宝,斗争学习离不了!”

一九四九年,《人民画报》和人民印刷厂迁址泰州,在泰出版、发行,后于一九五0年停刊。四年间,《人民画报》共出一百九十六期。画报的编绘人员陈光生、王杰生、钟志根三同志已先后去世。石印工人王树林、吉士龙等同志都已退休。人民印刷厂石印房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已经不存在了。今天仅存的一套完整的《人民画报》纪录着编绘人员和工人的艰辛劳动,已经妥善地保存在南京博物院,古老的机器已不存在了,还有一块笨重的人造石和手推的牛皮墨油滚,也一并作为革命文物保管在南京博物院,作为革命传统的教材,将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本文刊于1984年《纪念泰州人民印刷厂建厂四十周年》一书)

李亚如(1919.1—2003.3),男,曾任华中二分区《人民报》编委兼《人民画报》主编、泰州地委机关报《泰州报》社副社长、苏北区党委宣传部指导员、扬州专署文化局局长、淮海战役纪念馆建设工程指挥部雕塑处处长、原扬州市副市长、扬州国画院院长等。

近200期《人民画报》的封面绝大部分为李亚如同志所绘。1978年,他将其所藏《人民画报》的全套合订本无偿捐赠给南京博物院,被鉴定为珍贵文物,世所仅存。


合作单位: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指导单位:泰州市全民阅读办

组稿:陈小云 陆楚媛 赵采薇

编辑:康希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