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主播悦读•美文里的泰州】陈社:范仲淹对泰州的致敬

来源: 编辑:徐涛 2020-06-29 20:42:01 查看数:0

作家    ▏陈社

陈社,亦名肖放。1952年生于泰州,1968年下乡插队,1972年进厂做工,1978年起专职从事宣传文化工作,2012年退休。

业余爱好写作,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开始在媒体开设专栏。着有散文集《坦然人生》、杂文集《不如简单》、小说集《井边》、新闻评论集《过犹不及》、文艺评论集《向平凡致敬》、长篇散文《留学,到德国去》(与陈丹丹合作)、长篇小说《五条巷》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高级记者。


主播    ▏余嘉璐

余嘉璐,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一级播音员,泰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主持人。



作家    ▏荐读




范仲淹对泰州的致敬

作者:陈社 ▏朗诵者:余嘉璐

(黑体字部分为朗读部分)



公元1021年(北宋天禧五年),三十三岁的范仲淹走马上任来到泰州。

于是,泰州有了“范公堤”,也有了著名景点“范堤烟柳”。

泰州,是范仲淹首次为朝廷外放任职之地,是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范的官职为泰州西溪盐仓监,官阶不高,比县令还低一点,但因盐官地位特殊,当属重用。

范仲淹的任务是监督淮盐生产贮运及盐税征收,手上有权、府中有银,日子并不算难过。可他志不在兹,当时唐代修筑的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毁坏农田民宅,甚至殃及距海一百多里的泰州城下。范仲淹遂上书申请重修捍海堰。先得时领江淮漕运的张纶支持,再获朝廷批准。1024年,仁宗升范仲淹为大理寺丞,任兴化县令,着其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这项浩大工程,由范仲淹发端,征招兵丁民夫四万多人投入,后由张纶继之,前后历时四载。其间多有波折:开工初期雪雨连旬,潮势汹涌,因惊慌逃避陷入泥泞淹死一百余人,一时谣言满天,谓亡者数千。有人趁机向朝廷告状,仁宗遂任胡令仪为淮南转运使赴泰查勘。所幸胡氏深知此堰利害,体察范氏苦心,与张纶联名奏明朝廷,获准复工;修堰期间曾遇夕潮肆虐,“兵民惊逸,皆苍惶不能止”,时任泰州从事的滕子京与范仲淹一起沉着应对,稳住了局面;工期过半的1026年,范仲淹因母逝世去职守丧,他多次驰函张纶,央其一定要将海堰修成,称若再有事故朝廷追究,他愿独担其咎。张纶奏请朝廷获准,受命兼知泰州。1028年春,捍海堰在张纶主持下竣工。

捍海堰建成后收效甚巨,流离失所的数千余民户得以回归,农事盐课两受其利,盐业产销及税收递增,后有“天下大计仰东南,东南大计仰淮盐”之说。

巍巍两百里海堰,凝聚了范仲淹等人的智慧和汗水。他针对旧海堤垒土而成容易坍塌的弊端,实施“迭石重筑”新举,堤壁用石头、砖块围衬,以抗潮袭;堤面广植柳树、草皮,以固水土。又在堤外建烟墩七十余座,潮墩一百余座。如遇匪乱,烟墩可点火报警。若逢大潮,潮墩可供人避险。近观之,大堤如卧龙雄峙,草色青青、绿柳如盖;烟墩、潮墩若群虎并踞,却波逐浪、坐镇海天。远眺之,晴日则流光溢彩,苍苍茫茫;阴时则雾气飘忽,时隐时现……不经意间,已成龙盘虎踞、烟柳氤氲之绝胜风景。

关于捍海堰,范仲淹在《张侯祠堂颂》等四篇文章中均有记载,他真诚赞颂张纶、胡令仪、滕子京三位同仁的劳苦功高,却没有言说自己。

当然,历史已经记住了这位首倡者和主导者的功名,泰州人民更不会忘记他。后来,人们干脆将“捍海堰”称为“范公堤”了。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生,是心忧天下,励精图治的一生。

——他谏言皇上率百官为太后祝寿系家礼、国礼不分,并对劝阻他的晏殊(副宰相)申明:“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他奏请朝廷赈灾,质问皇上:“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还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他主导“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生产等,短短几个月,政治局面焕然一新。

——他反对柔靡文风,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提出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推进了文坛革新。

——他因直言谏上而屡被贬谪,梅尧臣作《灵乌赋》劝其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回作《灵乌赋》,直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凛然大节。

如此等等,于斯回望泰州,回望范公堤,回望范仲淹曾经的这一人生新起点。先忧后乐,忠诚不二,秉公直言,其终身不渝的人格精神皆可得到印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段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与范仲淹天圣三年(1025)在泰州写下的“君子不独乐”堪称一脉相承——“君子不独乐”乃范仲淹五言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中的一句,此诗也是应滕之约写下的。

从公元1025年的文会堂,到1046年的岳阳楼,可谓范仲淹跨越时空的精神延续和前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当年那位年轻的泰州盐监,对于同样流芳百世的范公堤,难道不是一种回眸、一个写照?

范堤烟柳,是范仲淹为泰州留下的一份福祉,是他对泰州的一种致敬。也是泰州给予他的一种蕴蓄、一份成全。

2019年8月


编辑:康希

责编:杨帆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