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亲语连廉》家风系列专题片第五集:高山仰止

来源: 编辑:高雅 2019-02-15 21:02:01 查看数:0

家书,家规,家训,汇就了绵远流长的家风国风;

乡音,乡贤,乡范,塑造着一方水土的性格气质;

大江之滨,祥泰之州,千年的文化传承里,讲述着一个个清正廉洁的故事,将一种精神力量流淌在土地的血脉里,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点击观看视频)

泰州的山,名泰山,是一座历史人文之山,在松柏葱茏中,氤氲着泰州人放眼天下的气度。

而今,泰山依旧。南北有石阶,林下有小径,通山顶岳庙。岳庙依旧,黛瓦灰墙,飞檐翘角。

岳庙山门外,门额千年,不变的“高山仰止”。

仰止英雄,仰止岳飞。岳飞的故事在泰州代代相传。回想当年,南宋中兴名将岳飞受命驻守泰州,在泰州城无险可持、无粮可食的情况之下,岳家军大败金人于南霸桥。

相传,当年岳将军据守泰州城,因无高可登,便堆起土墩以瞭望敌情,城中缺粮,为蒙蔽敌人,命兵士撒锅巴于山上,引鸟雀啄食。金军见有群鸟从山上将锅巴啄飞城外,以为城内粮食充足,遂撤围而退。这个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土墩,也就成了后来泰州的“泰山”。

岳飞只在泰州驻守了数十天,也就是这短短数十天,已深深地化作了泰州人交口相传800余年的英雄传说。自从岳飞到了泰州,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形象、他的精神永远融入了泰州城,融入了泰州人。

通扬运河往东,过南门打渔湾一二里,在临河一处高地上有三忠祠。祠中有幅对联,“清水涌莲花,血甲翻飞犹激斗;芳庭树芝草,江山残缺赖扶持”

对联所嵌庭芝,即三忠之一李庭芝,抗元英雄。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南下,攻城掠地,临安陷落,泰州城危在旦夕,南宋诸将忠勇抗元。《宋史》载“九月丙戌,大元兵至泰州,知州孙虎臣自杀”。州人于城南为之建忠节祠,以示崇敬缅怀。

从扬州转战泰州的李庭芝、姜才被元军围困泰州城中,城破李庭芝投莲池自尽,未死被俘,姜才带病出战也被俘,两人至死不降,被元军杀害。史书载“扬泰民闻者莫不泣下”,州人将二人灵位请入城南忠节祠与孙虎臣合祀,是为三忠祠。

南宋生死存亡关头,除了三忠之外,文天祥辗转来到泰州,受到全城百姓的热烈拥戴,军民一致要求文天祥驻节泰州,以图反攻。文天祥考虑到江北不是兴复之基,一心欲向东寻求出海之路,南奔入浙闽抗元,经泰州到南通出海赴福建。在泰州东乡天目山下歇船时回望江淮大地,夕阳渐落,染红了泰州大地,文天祥作诗《泰州》: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

悲壮、凄凉,苍龙归海,挽狂澜于既倒,恢复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跃然纸上。可惜独木难支大厦倾,在泰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文天祥,不久兵败在广东被俘,后被解至元大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其一曲《正气歌》,千古照丹青。

家国情怀,壮怀激烈。岳飞舍身报国思想,在泰州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代有其人。

朱履先,辛亥革命元勋,抗日战争功臣,出生在泰兴黄桥镇一个士绅家庭。

1902年,他怀揣“武备救国”之梦,以优异成绩获得官费留学的资格,负笈东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炮兵。在日期间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

1911年11月,朱履先积极响应武昌起义,率部进攻南京城。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委任朱履先为陆军第二师师长,领中将衔,并任中华民国首次阅兵式总指挥。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连年兵伐。朱履先心伤意沮,带着迷惘和惆怅,解甲归田,隐居黄桥。

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后,几次派人到黄桥请朱履先“出山” , 委任他为“苏北委员长”“江北招讨使”“和平军总司令”等职,朱履先均严词拒绝。

新四军东进抗日到达苏北后,朱履先与陈毅、粟裕和新四军结下了深厚情谊,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出资筹粮,动员士绅,争取中间派,积极支持新四军抗战,为新四军苏北抗战作出重大贡献。

新四军挺进黄桥,立足未稳,筹饷困难。朱履先出谋建立田赋制度,带头缴纳田赋,动员当地士绅支援抗日,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物质基础。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期间,朱履先主动致函爱国民主人士韩国钧介绍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韩国钧坚定拥护共产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朱履先还受陈毅委托,致函李明扬、李长江,要他们随时制宜,严守中立,不要进攻新四军。

黄桥决战胜利不久,新四军在海安镇北召开第一次参政会。刘少奇、陈毅、粟裕、陈丕显等参加了会议,刘少奇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朱履先当选为苏北参议会议长。

1941 年初,新四军主力北上,军费粮草无着落。朱履先又积极奔走,为新四军筹集7万斤粮食。

1943 年,朱履先 60 岁时,由叶飞、朱克靖介绍,经陈毅和华中局组织部部长曾山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抗日战争的烽火,不但激起朱履先的一腔爱国热血,而且使他在严峻的岁月中逐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的真理,把自己的一切与党和人民的命运维系在一起。

方祖岐将军,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共和国上将,离不开组织培养,离不开个人奋斗,也离不开家风熏陶。

这就是方祖歧将军的家风。在优良家风的滋养下,方将军一生信念坚定,廉洁自律,乐善好施,坚持老有所为,积极发挥余热,用实际行动关注民生、关爱社会,设立慈善助学金,捐助失能老人、孤残儿童和贫困学子。

在他的散文集《一个老兵的乡愁》封面上,将军这样写道:“对母亲的依恋,对国家的依恋,对天地的依恋,才使我们有了一个‘人’的伟大称号”,这种依恋是文化的熏染,是家风的传承。

泰州是人民海军成立的地方,是一座与人民军队血肉相连的光荣城市和英雄城市,名扬中外的黄桥决战、彪炳史册的苏中七战七捷都发生在这里。从战争年代绵延到当今和平年代,生生相息,源远流长。泰州,一共走出了上百位共和国将军,革命英雄更是不计其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朴素的道理中,有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良好家风孕育和谐的“小家”才能“万事皆兴”,才能为我们共同的国家铺筑稳定的基石,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夯实发展的基石。也只有国家强盛,才能保障万千家庭的安康幸福,才能确保亿万家庭的凝心聚力、共融共进。

编辑:陆楚媛

初审:赵倩倩

终审: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