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解读梅兰芳:梅质兰魂永芬芳

来源: 编辑:杨帆 2017-08-29 11:21:06 查看数:0

作为梅兰芳先生的家乡,多年来,泰州人民爱梅、学梅、研梅、唱梅、写梅、颂梅,将梅兰芳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梅兰芳一生爱国爱乡、服务人民,在艺术道路上锐意创新、精益求精,他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品格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契合。

精益求精 梅开中华

1、梨园子弟,旦角世家

梅兰芳先生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巷,一个京剧旦角世家。

(江苏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2、勤学苦练,青春成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兰芳8岁学戏,10岁登台,14岁搭班演出。他广拜名师,在求教于吴菱仙的同时,他还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习花旦戏,向“老派青衣”陈德霖学习昆曲旦角,向茹莱卿学习武功,向路三宝学习刀马旦,向钱金福学习小生戏等。三年后,北京各界品评京剧演员,梅兰芳名列第三,有如新月东升。

(梅兰芳幼时学艺)

3、梅花璀璨,力满功圆

梅兰芳的艺术高雅脱俗,有着独特的气质韵味,成为美的楷模,真与善的化身,形成了久演不衰,享誉天下的“梅九出”,即《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霸王逼姬》、《洛神》、《凤还巢》、《抗金兵》、《生死恨》、《穆桂英挂帅》,真是“梅花九出飞满天,香飘四海春长在”。1927年评出了京剧四大名旦,从左往右依次是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和荀慧生,梅兰芳名列榜首。

二、锐意创新 梅韵芬芳

1、善于探索,勇于创新

梅兰芳横空出世,在京剧艺术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如京剧从前是没有二胡的,在排演《西施》时,他与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多次尝试,让二胡成为京剧伴奏的“三大件”之一。在舞台上,梅兰芳先生的指法、眼神生动丰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2、新的创立,美的完成

梅兰芳在传统京剧演唱的基础上,大胆改进创新,创立了一个新的行当——花衫。所谓花衫就是花旦和青衫的结合,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以及刀马旦的武打工夫等融为一炉,形成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花衫由梅巧玲及其门生余紫云开创,王瑶卿有所发展,梅兰芳对花衫的发展与完成起步于《汾河湾》,成型于《太真外传》,升华于《霸王逼姬》,极致于《宇宙锋》。《宇宙锋》经过梅兰芳几十年的加工琢磨,成为一出“悲得令人痛不欲生,美得让人发疯”的名戏,是梅派艺术的巅峰之作。

(《宇宙峰》梅兰芳饰赵艳容)

3、境界高远,出神入化

人们用“大气、大度、大方”来形容梅派艺术,梅兰芳不断探索创新,注重如何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和剧情,如何表演出内在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以达到艺术的大美。梅兰芳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这些经典扮相丰富了中国的戏曲文化。

(22岁的梅兰芳在《一缕麻》中的经典扮相)

4、走出国门,梅香四溢

梅兰芳成名后,曾先后率剧团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国演出,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使中国的京剧艺术登上国际舞台,走向世界。梅派京剧艺术成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从顶级行家到普通民众,无不如痴如醉,中国戏曲轰动了西方,梅兰芳的名字传遍了世界,梅香四溢。

(梅兰芳曾先后率剧团赴日本、美国、苏联等演出)

三、忠贞爱国 梅骨铮铮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爱国者,在日冠侵华期间,表现出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八年拒演,以其大美对抗着大恶,于无声处唱响了一曲中华正气歌。

1、排演新戏,号召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我东三省,梅兰芳编演《抗金兵》,以梁红玉击鼓抗金来号召抗日;还编演了《生死恨》,表现了民女韩玉娘沦为金兵俘虏的悲惨遭遇,以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

(梅兰芳《抗金兵》剧照)

2、蔑视伪满,义正辞严

在日寇的扶植下,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要求梅兰芳前去演戏,梅兰芳断然拒绝。后来,苏联邀请梅兰芳演出,梅兰芳表示,行程绝不经过日寇铁蹄下的中国土地。为此,1935年2月梅兰芳乘苏联的专轮从上海抵达海参崴,然后改乘火车前往莫斯科。

(1935年梅兰芳应邀到苏联演出 )

3、暂避香港,空谷幽兰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沦陷,有人邀请他到电台播音,有人要求他演几场 “营业戏”,都被断然拒绝。1938年春,梅兰芳率团到达香港,演出结束后只身留居香港。1942年秋,杜月笙亲赴香港请梅兰芳回重庆演出,也被婉言谢绝。

4、蓄须明志,三拒演出

梅兰芳平时天天刮脸,有时还将胡子拔掉。日寇占领香港后,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他不再刮胡子。其中最主要有三次,一是拒绝日寇酒井司令官的慰问演出,二是拒绝日寇占领香港的庆祝演出,三是拒绝日寇“梅机关”庆祝汪伪政权成立演出。

(梅兰芳的蓄须明志的照片)

5、自伤拒敌,卖画养家

日寇占领香港后,梅兰芳结束了长达四年的避居生活,回到了上海,与家人团聚。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他冒着生命危险,密请一位医生为他连接注射了三针伤寒预防针,让自已发高烧达到42度。梅兰芳为了养家糊口,接济团里生活困难的人,每日在家辛勤作画。

(梅兰芳回到上海 在寓所内作画 )

四、品高为民 梅德如玉

梅兰芳不仅艺术高超,而且品德高尚,他一生“立功”“立艺”“立德”,把艺术献给人民。他是美的化身,既美在舞台,也美在人间。

1、宽以立世,诚以待人

梅兰芳从小就深受祖母的教诲,向有“义伶”之称的祖父学习,按“一切好人的样子”去做人做事。梅兰芳结束了戏曲舞台老生为主的局面,但他并不因此轻视前辈,每次见到谭鑫培总是垂手低首,尊称“爷爷”,不因自已成了大名,就有半点失敬。梅兰芳避居香港时,一天一颗炮弹穿墙而过,落在床上,但没有爆炸,大家不知所措,在这危急时刻 ,梅兰芳并没有叫佣人去处理,而是叫他的两个儿子把炮弹抬出去丢进山谷。

(1941年夏,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及子女合影)

2、义演义唱,一心为民

1934年河南闹水灾,梅兰芳率团赴开封义演,报纸报道:梅君为报答各界雅意,不辞艰辛特别卖力。原本义演三天,后加演八场,并将义演收入全部捐给灾民。1953年,年过花甲的梅兰芳赴朝慰问演出,风里来,雨里去,登高山,涉河水,钻坑道,睡通铺,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为战士们演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热情。

(1953年梅兰芳率团赴朝慰问演出)

3、倾囊相授,传道育人

梅兰芳不仅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而且是著名的戏曲教育家。在梅先生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开山弟子程砚秋,后来与梅兰芳并驾齐驱,成为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在后来的四小名旦里,李世芳、毛世英和张君秋都是梅先生的弟子。言慧珠全面继承梅派艺术,她嗓音圆润,中气充沛、文武兼长,有“女梅兰芳”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在全国各地演出时,又收杜近芳等不少新徒。

(梅兰芳开山弟子程砚秋)

五、桑梓情深 梅根泰州

1、祖母遗言,心愿久悬

小时候梅兰芳就听祖母说,梅家祖上是泰州经营木雕佛像的,后来八岁的梅巧玲被卖给苏州江姓人家,后来又被江家卖给了戏班。 1931年,泰州水灾,适逢梅兰芳在南京演出,“泰州同乡会”凌文渊邀请梅兰芳回乡赈灾义演,后因故未能成行。但梅兰芳当即捐出三千大洋助济泰州灾民,以表达对家乡人民的关爱。

2、了却夙愿,故土寻根

1956年3月,梅兰芳在南京收到了堂兄梅秀冬的信,希望他回乡看看。梅兰芳思乡心切,毅然改变行程,携夫人福芝芳和小儿子梅葆玖及剧团乘汽车回到的家乡泰州。一时“万人空巷看梅郎”,全城沸腾。置身于欢乐之中的梅兰芳,心情激动万分,他让车子开得慢些再慢些,将身子探出窗外,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招手致意。

(万人空巷看梅郎)

3、家乡献演,万人空巷

为了让家乡人民欣赏梅派艺术,梅兰芳在泰州先后上演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凤还巢》、《奇双会》等经典名剧。每次剧终,他总要谢幕多次。梅兰芳高尚严谨的艺术品德,精湛的表演艺术,圆润甜亮的梅腔,给家乡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梅兰芳家乡演出)

4、访亲祭祖,落叶归根

紧张的演出之余,梅兰芳拜访梅家在泰州的亲友,并带领家人、同事来到梅家祖坟敬献花圈,行祭祖之礼。

梅兰芳精神穿越时空,他既是泰州人民的骄傲,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心中永远飘扬的旗帜。

编辑:启航

初审:赵倩倩

终审: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