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国家级媒体刊发!泰兴市试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来源: 编辑:高雅 2018-12-21 15:31:32 查看数:0

近日,泰兴市关于“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一文在《长安杂志》12期上刊发!

接地气   讲实用   求实效

——泰兴市关于“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策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推进乡村治理高质量上台阶,从今年4月起,泰兴市从全市347个村(社区)中选取了10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村(社区),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初步达到了“牢固基础、方法创新、效果明显”的工作目标。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更接地气

该市旗帜鲜明地倡导“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理念,市委组织部与市委政法委强强联手,把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落到了基层、落到了实处。济川街道跃进社区完善“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小区党小组—党员楼巷长”社区治理架构,建立5个网格支部,把社区治理作为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组织广大党员群众、民警、乡土人才、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自治、法治、德治活动,社区治理的组织优势明显提升;将社区治理纳入在职党员回社区“六带头”和争做“四个合格”党员活动,在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率达90%以上,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率、参与活动率达100%,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虹桥镇六圩村推行“书记带党员,在率先垂范上做示范;党员带乡贤,在发挥作用上做示范;乡贤带群众,在共建共治上做示范”,“三带三示范”增强了党建工作在乡村治理中的带动力,重心下移、聚焦基层成为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鲜明特征。

乡村治理综合体推进了

治理与服务的集约化

根思乡双联村切实加强乡村治理的资源整合与功能集成,将村部精心打造成“1+5”乡村治理综合体。“1”,就是建成1个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行治理服务集中指挥。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坚持做强基础网格,运用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综治视联网,实行乡村治理“一网通”“一体化”,构建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枢纽、以网格为依托、以信息为支撑的联合、联动治理服务模式。“5”,就是将村部划为5个功能区,实行分区运行、集中管理一是设立综合服务区,实行公共事务集中服务。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行多中心合一、AB岗运行,为村民集中办理各类服务事项。二是设立社会事务协商区,实行矛盾问题集中治理。建成红白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理事会、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理事会、禁毒禁赌理事会等社会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工作室、法律顾问工作室、警务室、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心理疏导室、道德评议室、村民议事室等,为协商事务、化解矛盾、沟通思想提供专门场所。三是设立组织生活区,实行组织活动集中开展。建成党员组织生活馆、支部活动室,提高了党建工作阵地化、组织化水平。四是设立文体活动区,实行群众活动集中开展。建成百姓大舞台、书画室、图书室、健身房、棋牌室、健康咨询室等,放大了村部吸引群众、集聚群众、教化群众功能。五是设立宣传教育区,实行养成教育集中实施。建成德法讲堂、法治长廊、美德善行榜、荣誉墙等,定期集中组织群众开展德法教育活动,强化了对群众的思想引领、言行规范、德法培育功能。如今,“乡村治理综合体”成为全村群众的集聚中心,村民来来往往、气氛非常活跃。此外,试点村(社区)纷纷建成“三治”体验馆、农民普法馆、百姓大舞台、法治文化广场、农民讲习所等,为集成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供了平台。

“寓治理于服务之中”

夯实了乡村治理的群众基础

黄桥镇米巷社区牢固确立“寓治理于服务之中”的工作理念,组建“518爱心服务联盟”,成立尊老爱幼、风尚引领、心理咨询、呵护平安4支服务分队,形成了“1+4”社区联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假日服务、即时服务、在线服务、现场服务等精准服务活动,扎实推行“党建工作联做、社区资源联享、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公益事业联办、和谐社区联建”社区治理模式,达到了群众诉求及时回应、矛盾纠纷一线化解、社区事务共同办理、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和谐局面。到目前,社区服务联盟开展各类服务500余次,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形成了人人参与社区治理的生动局面。

乡村治理集成化

促进了治理与服务的精细化

根思乡双联村加强全要素网格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治理服务集成化,坚持在网格内集成开展自治、法治、德治和服务工作。一是推行“网格+自治”。“四清两化”、河塘活水工程、环境保护、土地流转、宅基地审批、救灾救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项,都坚持在网格内进行民主协商;村级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一事一议项目等,都坚持在网格内听取群众意见;村务财务坚持每季度在网格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矛盾纠纷、信访问题,通过周围群众上门劝导、说事论理、集体表决等方式,坚持在网格内解决;党员评定、村干部测评、村民褒奖等事项,坚持在网格内评议。二是推行“网格+法治”。 推进法治宣传进网格,组织法律顾问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治常识、典型案例宣传到家庭、宣传到重点人员;推进法治服务进网格,定期邀请驻村法律工作者到网格开展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法治体检”等服务活动;推进法治创建进网格,将民主法治示范村、“六无”村创建工作向网格延伸,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三是推行“网格+德治”。在网格内动员和组织家家户户开展立家规传家训赛家风活动;建立“道德评议会”,在网格内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同时在网格内开展“双联好人”、“文明家庭”、“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以正面典型推动家风、民风、村风进一步提升。四是推行“网格+服务”。开展“巡格”服务,由网格员每天到群众家门口开展问需服务,推行“人在网格走,事在网中办”;开展代办服务,对建房、医保、养老保险、残保、低保等手续办理工作,均由网格员上门代办服务;开展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开展助残、帮困、扶危、敬老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民生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此外,珊瑚镇珊瑚新村认真念好村风民风建设“立、治、评、讲、帮、带”“六字诀”,促进了文明村风、淳朴民风的养成。宁界村开展立家训、立民约,讲法治、讲民主,评先进、评成效“双立双讲双评”活动,为实施乡村治理找准了抓手。

“社会组织+治理”

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形式

姚王镇封垈村围绕自治,组建村民小组参事会、互帮互助会,围绕法治组建联防联治会、禁毒禁赌会,围绕德治,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构建了“村两委+片组网格+六会组织”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了村“两委”主持全面,片组网格分级负责,六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新局面。自建会以来,乡贤参事会献计献策18条,化解矛盾纠纷6件,筹措资金3万元,新建道路500米,新建农民休闲广场1000平方米;互帮互促会帮助困难群众41人次,组织帮工88次;红白理事会帮助村“两委”做好了336户的平坟降碑工作;道德评议会成功调解邻里纠纷18件,家庭纠纷11件,开展评先评优活动6次;禁毒禁赌会先后组织开展禁毒禁赌宣传5次,向群众发放倡议书488份,对3个棋牌室经营性场所进行了禁赌责任告知;联防联治会每日安排2人加强村庄巡查,有效提升了辖区治安防范和安全等级。

公约化治理加快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元竹镇申庄村在发动群众自己提、召集村民代表共同议、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审、召开村党总支会议集体定、召开村民大议民主决的基础上,制定村民自治公约、法治公约、德治公约,形成了乡村治理的共同遵守。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治理公约化,通过协议双签、相互监管、正反双评等手段,坚持依约治村。一是推行公治。实行公共事务共同协商、村组财务共同监督、矛盾纠纷共同化解、重大决策共同决定,村民自治达标率达100%。二是建立公序。加强思想劝导、风险提醒、以案释法,着力健全信访秩序、经济秩序、法治秩序,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培育公德。注重培育村民的家园情怀、荣辱意识、负责精神、良好家风,村风民风家风明显好转。公约化治理提升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凝聚力工作合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情感治理打牢了

乡村治理的感情基础

滨江镇仁寿村坚持以情感为导向,切实加强村民的情感培育、情感激励、情感联结,积极实施情感治理,营建了向上、向善、向好的社会氛围。一是打造仁寿文化,培育村民的归宿感。发动群众绘仁寿村标、讲仁寿故事、立仁寿精神,为全体村民建立起强大的精神家园。二是培育仁寿风尚,激励村民的遵从感。开展晒家风、讲家风、传家风、赛家风活动,推动形成了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尚。通过建立道德文化墙、荣誉榜、农民普法馆、法治广场、“三治”体验馆等,激发了村民对德与法的敬畏感、遵从感。三是推行仁寿方式,增强村民的认同感。仁寿村在党员干部中积极推行党员身份亮一亮、微信群里议一议、政策法规讲一讲、群众困难帮一帮、矛盾纠纷劝一劝、群众意见听一听、履职践诺评一评“七个一”乡村治理工作法,坚持把乡村治理工作做到群众中去,切实增强了村民共建共治美好家园的情感基础。

来源:泰州政法

编辑:高雅

初审:赵倩倩

终审: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