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文化中国行|古今相宜看同里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04-16 14:40:32 查看数:0

进入四月,江南水乡古镇被春的画笔晕染得生机勃勃,如诗如画的美景吸引着八方游客。

在江南众多古镇中,千年古镇同里可以说是有代表性的: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延续至今;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坐落于此,讲述着百年前文人的巧思雅趣。

枕水江南,文韵同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里文脉悠长却又古今相宜,在文旅体验中让人既沉浸于醇正水乡生活,又可感受新风拂面。

保护:一座活着的江南古镇

“这就是我梦中水乡的样子!我迫不及待要把这里的美景分享给家乡的朋友。”4月10日,波兰旅行社经理卡罗琳娜坐在同里的摇橹船上,与40余名波兰游客一同沉醉于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同里古镇无疑成为热门之选。导游刘昊告诉笔者,不管是旅游团还是散客,来同里主要是冲着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但是来了之后,让他们感到惊艳的可远不止一个古典园林。

作为千年古镇,同里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拥有明清两代宅院30多处,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古镇内河道纵横,家家临河,因水成街,49座桥串联起整座小镇。

“莫道园林小,佳景知多少。”前不久,退思园的百年玉兰花开满枝,洁白如玉,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感叹:被同里古镇的中式美学惊艳到了!

退思园是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经典,由同里退职还乡官员任兰生所建,占地虽仅有九亩八分,但布局精巧,亭、堂、楼、阁、轩、榭、廊、舫等建筑一应俱全。

步入退思园的后花园,看到碧波潺潺、游鳞嬉戏,不少游客聚集于此打卡拍照。“这里的水位线比较高,周边的古建、假山就像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因此称为‘贴水园’。”刘昊介绍。

与退思园一墙之隔的丽则女学校旧址,曾是民国初期女子接受教育启蒙的场所,如今变身成为一处充满古典韵味的文化景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在保留老宅结构的基础上,打造成为花间堂·丽则女学,通过国学公益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传承先人创新办学精神。

穿过巷弄,来到富观街上的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镶嵌于斑驳白墙的精美砖雕,上面清晰展示了当时衙署的建筑布局。这个同知署旧址是目前太湖流域仅存的水利衙署类遗产,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图文介绍和80余件实物,来深入了解太湖流域的治水历史以及塘埔圩田的形成过程等。

目前,这座旧署已修复其中第五进和第六进,而前四进则是民居,并改建为民宿。走进这家民宿,院内绿意葱茏,摆放着许多老家具。“这些老物件都有百年历史了。”民宿主理人王鸿是土生土长的同里人,打理这间民宿已有近25年,其祖上在同知署移驻苏州东山后,买下这座宅院,并取名“敬仪堂”。如今这间民宿的院落对外开放,不少游客会走进来拍照打卡,还有诸如《盲约》《宴遇奇缘》等影视剧在此取景。

漫步于同里的青石板路,两旁古宅错落有致,生活场景随处可见,让人深刻感受到这是一座活着的江南古镇。在同里,古建老宅被还原了本来面貌,近1.2万名原住民生活其中,这是一方主客共享的诗意栖居地。

悠悠文韵也吸引了许多作家、学者流连于此,中国作协会员、小说《洞庭茶师》作者童敏敏就是其中之一。“同里是我的第二故乡。”4月2日,童敏敏以直播形式,带领广大网友在她生活的同里古镇开启一场沉浸式文学漫步。在她看来,同里独特的水乡风光能让人放松身心,从而获得宁静的创作心境。

润今: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古镇带来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如何更好发挥优势,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让千年古镇绽放出时代光彩?同里的回答是:守正创新!在活化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闰介绍,一方面,同里对镇内的文物保护单位“修旧如旧”,坚持以历史资料为蓝本,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构件,使用原工艺,让一屋一瓦、一草一木保存原真性;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使其融入多元业态,焕发新的生机。

从一座老宅转化为苏州市特色婚姻登记服务点,同里崇本堂的“变身”就是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崇本堂门口经常排着长队,新人可在此许下白首之约,留下浪漫回忆,还可以体验水乡婚俗“走三桥”,即走过长庆桥、吉利桥和太平桥,祈求好运。“走三桥”被列为吴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项仪式感拉满的习俗深受当代年轻人喜欢。

既要保护利用好古建,也要珍爱呵护好古树。在同里的耕乐堂,生长着一棵树龄超600岁的白皮松,松针苍翠,枝干虬曲,向着水面呈卧躺状。它的身旁,还有一棵百年黄杨,循着阳光挺立向上。两“老者”被当地人戏称为“卧龙凤雏CP”。

“眼前的蓬勃生长来之不易,之前白皮松生病了,松针都泛黄了,我们找来很多植物专家联合会诊,才帮它渡过难关。”耕乐堂工作人员说,到了冬天气温低的时候,我们要给土壤打孔、埋管、通气、施用缓释有机肥,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孔隙性,确保树木长势。同里依照《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对古树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并实行日常养护责任人制度。按照“一树一策”原则,对发现问题的古树名木制定实施抢救复壮方案,精细化开展土壤结构和肥水条件、补洞治伤、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为更好地推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同里古镇还与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江南水乡文化遗产保护同里实验室”,提升同里乃至整个江南水乡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

在融入多元业态、激发古镇新活力方面,同里也做出了诸多探索。这段时间,同里古镇南园茶社老板张建国忙着张罗评弹剧场。他的茶馆由文保建筑改造而成,引客之道不仅在于古香古色的饮茶氛围,更在于每日上演的精彩评弹表演。然而,茶社二楼雅座只有130多个位子,常常游客团队来了,就把散客给挤走了。于是,张建国想到在水墨同里剧场开设苏州评弹表演,剧场能容纳350多人,这既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丰富了同里的文旅业态。

目前,水墨同里剧场开设评弹表演已有一个多月时间,《花好月圆》《苏州好风光》《西厢记·莺莺操琴》等十余个曲目轮番上演,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入场,“千年古镇+非遗评弹”正在成为同里的一张文化新名片。

夜幕降临,退思园夜花园悄然苏醒。月影婆娑,金光廊影,悠悠雅乐……退思园的夜游场,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人真实生活场景,沉浸式体验不同于白天的江南美学。

求变:在赓续文脉中讲好新故事

“千镇一面”、商业味浓等,是古镇面临的共性问题。当前,随着城市更新不断加快,古镇的更新也迫在眉睫。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同里深谙,要想破解同质化,唯有深挖本土文化,彰显自身特色,在赓续文脉中讲好新故事,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

在同里古镇的北面,一片土地已经平整完毕,将被打造成为崧泽文化园。指着这片土地西南侧的一座石拱桥,薛闰介绍,这座桥叫富观桥,同里历史上出过一名状元,也是吴江历史上唯一一位,便是南宋特奏名状元魏汝贤,当时这位状元的家就在富观桥附近。据考证,从这座桥向北至冷家浜修筑的大道,曾被命名为“状元街”。

深耕状元文化,同里将要打通一条新的水上游线,建设游船码头,串联起状元街、杨天骥故居、普安桥(读书桥)、罗星洲文昌阁等,形成一条莘莘学子游学打卡路线。届时,从新码头坐船去罗星洲仅需10分钟,游客可以沿着这条线路探寻状元文化,汲取智慧与力量。

“动画故乡”是同里近年来打出的一张新名片。那么,同里和动画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翻阅中国动画发展史,同里元素不容忽视。参与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制作的“中国动画第一人”杨左匋先生和中国首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动画片《九色鹿》的技术指导钱家骏先生,都是从同里走出去的中国动画泰斗级人物。去年9月,“世界同里·动画故乡”主题系列活动举办,来自全国动画界的专家、学者齐聚同里,将同里的文化魅力与现代动画艺术相结合,共同探索动画产业的新天地。

古今相宜看同里,看的不只是一个退思园,也不只是一个古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师从阮仪三,结缘古镇的保护规划,对同里古镇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研究:“我们正着手盘活古镇资源,将古镇区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资源、农业资源融合在一起,以农文旅一体化为抓手,将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辐射到更广大的乡村地区。”

深挖本土文化的同时,还要培养本土人才。在薛闰看来,古镇人文底蕴深厚,有诸多名人故事和历史渊源等待挖掘。作为吴江区南社研究会同里分会会长,她也将用好分会平台,集聚更多力量来推动当地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同时培养一批有情怀有能力的年轻导游,鼓励他们创新讲好同里的古今故事。

在同里,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交相辉映,居民与游客共享发展成果。这座千年古镇,正以深厚文化为根基,以创新实践为动力,用心用情书写文旅融合新篇章,徐徐铺展一幅更为诗意、更具风情的水乡同里新画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珺 肖甜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