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新华时论|多些“码”上执法,将执法“晒在阳光下”
不久前,如东市生态环境局两名执法人员来到鸿瀚防护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检查。进入企业前,他们打开南通市综合集成监管平台执法人员手机端,扫一扫企业门前的二维码,一张详细的环保双随机检查表单立即弹出,紧接着,二人在企业环保总监的陪同下进入企业开展全套环保检查。过去,这样的检查短则半天、长则一天,因为“码”上执法,检查时间缩短至两小时。
“码”上执法,不只是执法形式,更代表一种精细化、数字化治理思维。如“亮码检查”后,不仅能提高检查效率、节省行政资源,还能提升执法透明度、维护企业权益,也有利于统筹各执法部门的入企频率、促进不同地区和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进而减少检查频次。现实中,类似“码”上执法的应用场景颇多,有的地方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以“入企扫码”确保检查可追溯,有效规避趋利执法、过度检查;有的地方通过数字化统筹合并检查事项,杜绝重复执法、随意执法;有的地方为企业提供扫码打分、反向监督等方式,改善过去企业被动、弱势地位。这些都有利于把更多时间、精力“还给企业”,确保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聚精会神搞生产。
企业生产经营,不止需要低融资成本、便利基础设施、好的市场销路,也需要“无感”检查的营商环境。入企检查好比体检。体检虽好,过多过频过于随意,都会给被检查者造成困扰,涉企检查也是如此,“多多”未必“益善”。有企业负责人坦言,遇到某些检查企业“影响订单排产”,甚至“可能要停产”。“一天运营成本4万元左右”,仅直接损失就不小。用更少的时间检查更多事项,看似只是时间短了,但减少了对企业时间精力的占用,也是对企业的必要支持。
从实践看,苏州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综合查一次”改革,淮安“运用科技少干扰”,南京“宁捷查”严格遵循“非现场优先”原则……各地或利用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替代传统“人盯”模式,减少干扰、提升监管效能;或通过数字平台的“可追溯”特性,防止涉企行政乱检查主体有恃无恐。从各地试水的“无事不扰”“无事少扰”创新举措看,大多有效提升了检查效率,约束了行政权力,让很多企业告别了“迎检焦虑”。
减轻企业负担,对于增强企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十分重要。尤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外部环境将更趋复杂和不确定,企业经营恐将持续承压;同时,个别地方、部门也可能因财政压力而出现“趋利执法”等现象,不加防范可能会让企业利益受损。多些“码”上执法,有利于减少对企业精力、资源的占用,同时将执法“晒在阳光下”。在“无事不扰”与“有效监管”之间找到平衡,也是切实可行、大有裨益的助企纾困和维护企业权益的方式。
在监管层面之外,数字化在其他惠企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如出台科技政策“免申即享”,推动惠企资金“无感直达”;将“企业找政策”转化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政策红利”的“无感”兑现;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压减审批时间,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和等待时间。科技和数字化,不只是企业提升生产质效的手段,也是惠及企业的应有思路。多些“码”上执法,让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手段应用在高效监管、助企惠企等方面,促进科技化治理的红利得到更充分释放,这应当是我们优化营商环境努力的方向。
- 【地评线】紫金e评:一“脉”相连,中老铁路一“路”紧牵2025-04-15
- 【地评线】荔枝网评:近悦远来,广交会“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25-04-15
- 以法治护佑江苏“生物朋友圈”2025-04-15
- 我苏漫评丨从小菜篮到大账本,健康消费跑出民生加速度2025-04-15
- 漫评:最是一年春好处,春耕春播正当时2025-04-15
- 理念到行动:十年蝶变共创岁月静好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