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以法治护佑江苏“生物朋友圈”

来源: 编辑:周慧敏 2025-04-15 17:50:31 查看数:0

近日,江苏省印发《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起正式施行。这部历经三年立法调研、六易其稿的地方性法规,以"生态优先、系统保护"为核心,构建起覆盖物种、生态系统、遗传资源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以法治之力为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能,以系统性、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为经济大省如何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江苏样本”。

法治护航,构建生态保护新格局。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开发与保护间寻求平衡?《条例》的出台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回应。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率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法治轨道,明确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风险预防、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原则,构建从生态系统保护到生物安全防控的全链条制度体系。这一立法不仅填补了地方生态治理的空白,更以法治刚性约束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

聚焦特色,守护江苏专属生态名片。《条例》的亮点在于其鲜明的“江苏印记”。在生态系统层面,优先保护长江、太湖、沿海滩涂等湿地,宁镇山脉、云台山脉等森林,以及入海河口、海湾等海洋系统,体现了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全局观。在物种保护层面,长江江豚、银缕梅、中华虎凤蝶等一批江苏特有或濒危物种被“点名”保护,通过迁地保护、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为这些“神奇宝贝”筑起生存屏障。这种精准施策的立法思路,既是对本土生态本底的深刻认知,也是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科学诠释。

科技赋能,激活保护内生动力。《条例》将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入生态保护,提出构建全省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整合观测站点资源,运用新技术提升监测能力。目前,江苏已建成20个省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未来将依托物联网、AI识别等技术,实现生态变化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更使保护决策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施策”。从物种编目到遗传资源管理,从动态监测到数据共享,科技手段的加持让保护工作更精准、更高效。与此同时,条例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与专业人才培养,为生态保护注入创新活力。

全民参与,书写绿色共治新篇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绝非政府“独角戏”,而是全民“协奏曲”。《条例》明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倡导简约低碳生活方式,支持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从企业绿色转型到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从校园生态教育到社区志愿行动,条例以制度设计凝聚共识,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引导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者”。

从"立法先行"到"科技支撑",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展现了一个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中坚守生态底线的决心,也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法治化、精细化的实践样本。未来,唯有持续以法治之力护航、以科技之智赋能、以全民之心守护,方能绘就“江豚逐浪、麋鹿奔腾、万物共生”的美丽江苏新画卷,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李睿)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