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江苏常州:搭平台、共成长,大运河畔书写青春逐梦新篇章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04-15 15:35:56 查看数:0

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历史洪流中,青年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当下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而在常州,奔涌了2500年的大运河,正持续见证一代代青年奋斗足迹,书写青年力量的使命与担当。

青年创新,书写产业新未来

在常州戚墅堰运河畔正书写着“中国速度”新传奇。

从1936年溯运河而建的“中国最早机车厂”戚墅堰机厂,到驰骋全球的轨道装备,90后湖北小伙陈士恩也在中车戚墅堰的焊花中找到了人生锚点。

这位“铁裁缝”冷作工把运河当训练场,“手持焊枪要像握鱼竿一样稳”,为练就绝技,他经常在运河边手持鱼竿不动,一蹲就是数小时。从工人到工匠,陈士恩如今已荣誉满身,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车科技创新奖、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工匠”等荣誉称号。

“屠工,这个线路图救急!”在中车戚墅堰车间,每当设备亮起“红灯”,工友们总会奔向那个娇小身影。绘图纸、编材料、下车间,是90后电气工艺师屠艳红的日常,平日里常能看到她在技术中心与车间上演“折返跑”。

屠艳红的第一个工作“翻译官”,就是把天书般的技术参数翻译成“车间白话文”。她编制的工艺文件,成功指导制造出了7台机车并顺利交付。从复兴号到肯尼亚DF7G,她带队攻克HXN5机车C6修等硬核项目,先后获得公司科学技术奖、科技新秀奖,更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奖杯抱回常州。

如今,“常州智造”已成为这座老工业基地最闪亮的名片,这里的青年用创新驱动智能制造,让“中国速度”奔向未来。

有人在城市追梦,也有人回家乡发展,只要赛道选对,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一隅天地闯出名堂、站上C位。

在钟楼,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放弃了城市的繁华,选择回到家乡,与螃蟹为伴,用科技的力量重塑传统农业,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蟹”逅人生。他就是王凯,凯耀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个敢想敢干的95后“新农人”。

2017年,刚刚毕业的王凯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投身农业。他坚信,新时代的农业更需要年轻血液,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父辈的路。他始终秉持着“用科技重塑传统,让土地长出智慧”的信念,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作为一个河蟹养殖的门外汉,王凯深知,想要做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不仅需要懂技术,还要懂行业、懂经营。他通过购买书籍、上网查找资料、请教专家等多种方式,让自己快速成长。

蟹塘改造过程中,王凯看到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潜力,他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创新想法。凯耀农业以池塘生态养殖为目标,构建了养殖进水净化和尾水净化整体小循环等超前养殖模式,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善基础设施,铺设管道、增氧、水质检测设备,实现实时监控,真正做到了以科技主导农业、以工业武装农业。

如今,“满仔”大闸蟹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好评。

青春留常,城市与青年共成长

青年聚,则城市兴。近年来,一大批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纷纷投身常州,常州也为这些青年提供发展机遇,让他们在常州得到进一步成长,最终融入常州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在常州,有这样一个“快乐星球”,每当夜幕降临,就成了青年们的欢乐集结地,它就是常州市青年夜校。

常州市青年夜校采用“点单一接单一派单”的模式,根据青年需求和“青年观察员”反馈意见,精心设计、不断完善青年夜校课程。目前,常州市青年夜校已开设6期课程,开设近70门课程,服务覆盖青年1万余人次。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青年下班,夜校上课。上夜校,既能充实自己、增长技能,还能消除忙碌一天的疲惫、舒缓压力。为了让青年群体更加就近就便学习,常州市青年夜校不断拓宽阵地,积极和常州市文明办、晋陵集团、人才公寓等阵地接洽,努力打造青年身边的夜校。在常高新·漫柏未来人才社区,21门课程的500多个名额“秒光”,教室里座无虚席,场面火爆,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手机摄影、油画、八段锦、咖啡教程等。

常州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龙城青引力’指数的统计中,我们了解到青年群体对业余文化生活有一定需求,2024年6月,团市委开启常州青年夜校第一期课程,共有糕点制作、健美操、单反摄影等12种不同的课程。”此后,青年夜校覆盖面不断扩大,在人才公寓、青年驿站等青年聚集地开设流动课程,丰富青年人的业余生活。常州市青年夜校持续提升课程质量,结合青年就业、社交、学习、解压等需求,不断加强优质课程的供给,无论你是文艺青年、生活达人还是健身狂人都能在这里解锁人生新副本,实现城与人的共同成长。

运河不息,青春不止千年运河奔腾,铸就常州青年勇立潮头、敢闯敢拼的基因,常州也将进一步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优化青年成长环境、引领青年建功立业,让城市与青年更亲近、更同频共振。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