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靖江: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来源: 编辑:汤晨洁 2025-04-13 20:16:44 查看数:0

春风轻拂,广袤田野生机盎然。瞄准农村产业振兴,靖江市大做“土特产”文章,聚焦休闲食品、粮油加工、精品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接二连三”拓展增值空间,全域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做强“土特产”,特色产业聚链成势

这段时间,位于生祠镇七里村的粮食社会化服务中心烘干加工区正抓紧推进运营事宜。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打造优质大米品牌,靖江市有“百花港”“百润丰”“橼之乡”“绘园春”等近10个品牌大米被认定为绿色食品。

“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靖江市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抓手,构建以粮油加工物流、休闲食品加工为代表的“2+N”农业产业链体系,加快发展大健康等新兴产业。

依托粮油产业基础和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江海联运的航运优势、北粮南运的集散优势,靖江市吸引道道全、中粮集团、江苏农垦等一批上市公司、央企国企落户,壮大“江海联运”粮油产业集群,做强粮食中转、储运、加工、交易全产业链。中粮面业(靖江)有限公司新建90万吨/年小麦加工项目、中粮码头仓储物流项目正加快施工,靖江市还在继续招引面粉加工类企业配套落户,推动全市粮油加工物流产业能级提升,力争年内实现粮油加工业产值达20亿元。

研发减少或去除添加剂、防腐剂的休闲食品,利用抖音等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打造低温保鲜洁净生产车间、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建设大健康休闲食品产业园……以双鱼、骥洋、味巴哥等企业为龙头的靖江市休闲食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今年,靖江市鼓励更多休闲食品企业对接“来伊份”“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休闲食品等头部企业,共建本地生产研发基地、冷链物流基地、线上销售基地,力争年内实现休闲食品加工业产值达50亿元。

融合“农文旅”,和美乡村串景生“金”

走进靖江市东兴镇渔业生态产业园,融入鱼、虾、螃蟹、浪花等设计元素的景观小品、口袋公园、路牌,标准化养殖池塘以及“智慧渔场”,让人耳目一新,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打卡休闲地,清明假期已开放迎客。

靖江市充分利用长江文化、乡土民俗、村庄特色、田园风光,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越来越多乡村力求让游客“喜欢来、留得住、玩得好、带得走”,乘势而上建设民宿、快捷酒店,向游客推广农特产品,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场景,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动能。

生祠镇东进村顺应农文康旅融合发展趋势,逐步建成七彩荷塘、红色东进纪念馆等旅游景点和4处民宿。自2024年联合上海当地旅行社推出红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以来,东进村民宿每天都有上海游客,文旅业当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并带动村民就近销售香沙芋、蔬菜、鸡蛋等农产品。

今年春节期间,100多名上海游客在民宿度过6天假期,体验乡村年味。“我们正在招引上海等地创业者来村投资兴业,计划新建果园、露营地等,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带动村集体和广大村民持续增收。”东进中心村党委书记张金荣介绍。

“再来一首!”“唱得好!”春节期间,西来镇赵家村的佳林快捷酒店里,来自上海的老年游客们在酒店大厅载歌载舞。赵家村陆续引进大棚非洲菊、草莓、水蜜桃等种植项目,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带,并推动了佳林快捷酒店的落地。赵家村优质大米等农特产品也增添了新销路,乡村呈现农旅互促发展的崭新气象。

斜桥镇港城夜市点燃了乡村游“夜经济”。2024年,斜桥镇斜桥村通过管理经营港城夜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全市率先超500万元;周边的丰宁村、江平村也借乘“夜经济”东风,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跃升。斜桥镇党委书记黄圣介绍,今年,斜桥镇将立足“夜市消费核心区+内陆农旅融合区”空间布局,招引培育一批食品加工、大健康等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同时,依托“金融赋能+数智驱动”支撑体系,搭建更加多元化消费场景,建设“青年友好型”街区。

注入“青春派”,新农队伍“根深叶茂”

“专家介绍的新品种‘盐莓一号’平均亩产量在6000斤左右,比我们现在种植的草莓产量高得多,我这次特地来了解它口感的稳定性,今年8月底将试种1亩多。”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3月17日在盐城开幕,靖江市硕丰草莓种植园负责人刘苏东早早赶到大会现场,探访草莓优新品种。

家住马桥镇三爱村的“95”后刘苏东,已经扎根草莓产业7年。2018年,她父亲投资草莓种植业亏损,她放弃在苏州的计算机工程师岗位,去省外学习种草莓,回来后成功试种了3亩多。如今,她种植优质草莓面积扩大到20亩,获评江苏省早熟草莓种植能手、泰州市青年农民创业之星。制作抖音视频宣传草莓基地、草莓采摘乐趣,推出采摘团购优惠活动……刘苏东给草莓产业注入满满的活力。

在靖江市乡村产业振兴的舞台上,出现越来越多像刘苏东这样的“新农人”。他们在规模种粮、大棚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人机作业、直播带货等各领域“唱主角”“当主演”,让智慧农业、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生物科技等新质生产力在靖江大地落地生根。

安徽籍“80后”青年李秀涛在靖江乡村创业近10年。生物学专业毕业的他,专注于“垃圾清道夫”黑水虻的开发利用。2017年,李秀涛带着创业团队来到生祠镇大进村,建成近90亩的黑水虻养殖基地。2019年底,他将黑水虻养殖基地迁移至外地,将靖江作为研发基地,与南京工业大学两名博士牵手,加快黑水虻生物资源提取技术研究步伐,研发出黑水虻蛋白粉、黑水虻蛹壳水溶性壳聚糖粉等深加工系列产品。目前,在靖江生产的含黑水虻蛋白成分的动物饲料原料年产量达30吨。

产业强起来、乡村美起来、村民富起来。一个个产业项目成为就业“蓄水池”,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多种渠道。据统计,2024年,靖江市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72亿元,村均达144万元,同比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万元,增幅达6.8%。

今年,靖江市将实现产业突破,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