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百舸争流看创新|机器人巡检、盐穴变气库,看科技赋能江苏“一粒盐”

来源: 编辑:周慧敏 2025-04-09 15:33:11 查看数:0

机器人流水线“巡逻”,实时监测上万个控制点的温度、振动数据;盐穴变身“能源宝库”,37万方可以储存1亿立方米天然气……近日,江苏省国资委组织央地媒体“苏盐行”,现代快报记者实地走访苏盐集团多个基层点发现,科技赋能,江苏传统盐业正在转型为多元生态产业链,一粒盐有了N种可能,传统国企发展焕发新动能。

工艺革新,卤水变成“三件宝”

走进苏盐集团的制盐车间,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流淌的卤水(盐卤)会“魔法”。传统制盐卤水只能产出盐,而他们研发的“盐碱钙循环工艺”,却能让卤水同时“变出”三样宝贝——除了盐,还能生产纯碱(用于玻璃、洗涤剂生产)和氯化钙(用于融雪剂、干燥剂)。

这套工艺有多厉害?制盐研究所公司盐化产品研发部副主任工程师郭云云介绍,在欧美、中东市场,经特殊工艺降钙、降重金属的盐产品契合当地市场需求,便于出口创汇;在环保领域,用氯化钙替代传统融雪剂,冬天道路不再被腐蚀,沿线绿化也不会枯死,保护了道路与生态。

令人惊叹的是,鉴于产区与矿区分离,淮安盐穴提炼的卤水通过200多公里的管道“点对点”输送,彻底告别传统运输损耗。更值得一提的是晒盐环节,传统海盐需要大片盐田看天吃饭,而这里采用岩盐饱和卤水,完成结晶所需面积只有传统海盐法的1/25,相当于一个篮球场大小。

在能源控制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正在讲述这场变革。苏盐井神公司生产管理部主管李清向记者介绍,左边屏幕是“能源管家”,实时调节蒸汽和电力,右边屏幕是“卤水调度员”,实时监测着水、卤、腔等生产要素。“就像给生产线装上了智能大脑,”生产主管李清指着屏幕说,“每滴卤水都能物尽其用,连蒸发的水汽都会回收再利用。”

“机器人同事”助力,年增产盐钙1285吨

生产工艺的革新让盐业脱胎换骨,而现代化的生产线离不开数字赋能的“强支撑”。在盐钙联产控制中心,五号线生产现场的实时画面格外引人注目——激光遥感巡检机器人正沿着流水线“巡逻”。“这些‘数字员工’能实时监测上万个控制点的温度、振动等数据,自动生成诊断报告。自投入使用以来,企业年增产盐钙1285吨,设备检修台次减少20天。”苏盐井神一分公司副经理刘洪涛表示。

包装生产线上,苏盐井神二分公司高品车间副主任宗辉告诉记者,高品盐车间内的AI质检员有着“鹰眼”视力:0.2毫米的包装瑕疵都逃不过它的扫描,准确率超99.9%;同时,它还是个“安全管家”,发现人员没戴安全帽进入,它会立即“喊话”,触发警报。

走进苏盐井神一分公司储备库,科技感扑面而来。在采用防腐防潮的PPR材质仓库内,温湿度传感器24小时“站岗”,无人扫地机自动作业。“AGV小车即将上岗,实现‘产线—仓库’的无缝衔接。”苏盐井神一分公司储运车间副主任郭美透露。

京杭大运河河畔,一艘1200吨的货船靠岸后,智能吊机像“抓娃娃机”一样精准装卸。“这个自建码头日吊装能力达2000吨,货物从仓库经叉车和起重机转运至码头货船。”苏盐供应链公司运输管理部部长李顺喜透露,淮安片区年出口量高达48万吨,产品远销日韩,占据韩国氯化钙市场70%份额。

储存1亿立方米天然气,盐穴变身“能源宝库”

当智能机器人在车间里大显身手时,谁能想到,千米之下的废弃盐穴竟成了“能源宝库”。在江苏国能展示大厅,江苏国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健向记者讲述了地下盐穴空间的使用现状。

“看,这就是我们地下的大致情况。”张健指着地层盐穴剖面模型介绍,地下盐穴容腔深度在1800-2000米左右。他们自主研发的“连通井盐穴储气技术”,4-5年就能有一个大的容腔,新技术让造腔周期时间直接砍半。2024年投产的一个盐穴,净空间37万立方米,能储存1亿立方米天然气。

这仅是盐穴再利用的冰山一角。站在大屏前,工作人员展示了未来发展蓝图:这些盐穴未来还将用于储存氢能、氦气,甚至石油等能源。“过去我们向地下要盐,现在我们要让盐穴反哺能源。”张健说。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