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让“到此一游”变“深度驻留”—— 两会代表共话美好“乡遇”

来源: 编辑:周慧敏 2025-03-07 23:14:59 查看数: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两会代表聚焦乡村发展新路径,探讨如何通过文旅融合、人才扎根、品牌强农等举措,推动乡村从“到此一游”变为“深度驻留”,让美好“乡遇”从愿景变为现实,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让我们来听听两会代表怎么说。

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华  塑文化牌,让“乡遇”更美好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人文魅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欧阳华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华

乡村“潮”起来的密码在于创新整合与跨界融合的巧思妙构。欧阳华带领着团队以“文创+科技+生态”为引擎,将传统农耕文明与当代文旅经济巧妙嫁接。

欧阳华介绍,通过“三个转化”实现乡村振兴:一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五大园区七大展馆的立体化布局,打造“八小时采摘+两日深度游”的时空组合,形成覆盖全龄段的旅游矩阵;二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产业动能,以“千年铁花”实景演艺为突破口,运用声光电技术重构文化叙事,让非遗变身"现象级IP",实现单项目年引流30万人次的传播奇迹;三是将夜间经济转化为增长极,通过3D彩绘道路、微五星太空舱等新业态,构建“白天+黑夜”消费闭环,使乡村旅游从“到此一游”升级为“深度驻留”。

此外,欧阳华告诉记者,以“微改造·精提升”激活存量空间,在时光路彩绘工程中植入艺术基因,让普通村道蜕变为网红打卡地。这种将传统文化现代表达、乡土资源时尚包装、单一业态多元延伸的方式,是白塔村实现“流量变现”与“价值再造”的核心密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鲜活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徐瑶、邢青松  筑巢引凤,让乡土创业者留住“心”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尤其是让乡土创业者愿意安心留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作为一名“90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瑶感触很深,“希望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徐瑶

徐瑶认为,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想法、敢于实践的青年力量。因此,要让乡土创业者留住“心”,离不开地方资源与服务的配套,各地要创造友好型创业环境。“乡村文旅资源虽然很丰富、创业者的机会与前景越来越广阔,但对于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还是需要做好个人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和技能准备。”徐瑶说。

如何能让更多城里人来到乡村旅游消费,徐瑶认为,应该结合每个乡村的特色,打造差异化产业,并不是说,每个村庄都要搞很潮的“村咖”,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近郊游、农事体验等。一些乡村要保留原汁原味,如开展垂钓、抓鱼摸虾、栽稻秧等农事活动也有很大的空间,很能留住年轻旅客。

全国人大代表邢青松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邢青松通过调查也发现,相比于巡蟹塘、捞水草、投饵料这些体力活,年轻人更愿意去做远程监控蟹塘数值、机械化除草、无人机投放饵料这样的“技术活”。邢青松表示,农业的科技化、智慧化是大势所趋。他建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高质量种植养殖、现代化运营和机械化作业,以此吸引更多“新农人”投身现代农业。

全国人大代表戴勇  因地制宜,“土特产”也会由“土”变“潮”

全国人大代表戴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委副书记、区长戴勇表示,应该立足地区实际,做好“土特产”文章,并通过科学运营成为“新潮流”,让乡村既能散发泥土香气,又变得很“潮”。

戴勇介绍,盐城市大丰区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生态最好、区位最优的平原农业区之一,也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人均耕地面积全省最多,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02万亩以上、总产量超18亿斤,杂交稻制种面积全省最多,连续2次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基于这一特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大丰区着力用好‘土特产’这一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相结合,在‘融’上发力、‘创’上拓展、‘链’上延伸,实现了农产品由‘土’向‘潮’的转变。”

“有了思路,就打开了销路,提升了知名度,最为直接的是增加了农民收入,让百姓有了满满的获得感。”戴勇举例说,我们大中街道的恒北村,有着50多年的早酥梨种植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梨果村。近年来,恒北村就不断加大梨种苗、梨膏、梨酒等开发力度,抓好梨木再次利用,已建成了恒北文创街,推出梨木梳、梨抱枕、梨香熏、梨饰品等文创产品,打响“真的梨不开你”等IP品牌,实现了从梨果到梨产品、梨花到梨产业、梨缘到梨文化的升级,带动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数据显示,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4万元,村集体收入145万元。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