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履铿锵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02-13 17:58:27 查看数:0

蛇年春节,接二连三的创新成果形成刷屏之势。从人工智能领域的DeepSeek惊艳亮相,到深圳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舞动华彩;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技术革新、文化赋能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到“神农”“天问”等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的集体亮相……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如繁星闪耀,不仅为新春增添了新光彩,更彰显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志气、锐气与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面对美国的“小院高墙”政策,以深度求索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正在不断实现技术突围。当美国芯片禁令试图延缓中国获取硬件时,更高效的替代方案反而在这种巨大压力下诞生了。DeepSeek在细分领域撕开裂口,以另辟蹊径的智慧证明:今天的中国企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跟随与复制,封锁线从不能禁锢真正的创新者。在新能源领域,面对重重困难,我国科研团队和企业坚定加大研发投入,从电池材料到储能系统,无数科技精英夜以继日,力求突破封锁。宁德时代等领军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份坚持与毅力,正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强精神的生动注脚。

站在历史的维度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基础薄弱,科研机构寥寥,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几乎空白。在新中国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中国科技工作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两弹一星”打破核威胁,到中国高铁技术重装出海,再到今日AI大模型撼动行业巨头,中国创新的每一次跃升都在重写规则。

新时代以来,我国“嫦娥”揽月、“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持续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我国科技实力的飞跃,更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科技创新之路从无坦途,它需要科技工作者骨子里的“刚”与“气”。在江苏,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柴人杰团队以基因治疗攻克耳聋难题的成果尤为亮眼。该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发出全球首个针对耳聋的基因治疗药物,成功恢复患者听觉功能,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花椰菜育种团队面对种子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没有选择安逸,而是迎难而上,相继培育出40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并破解了花椰菜的“基因密码”,填补了研究空白。这种从“难”到“更难”的跨越,正是科技工作者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真实写照。

从量子计算到可控核聚变,从脑机接口到太空采矿,从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到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新时代大潮澎湃,无数个科技创新的故事在上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跃升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中国步履铿锵。展望2025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无惧风险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奋力争先向前。(吕宏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