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这里的AI“慧”种地
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里,范迪芳和AI一起“搭班”打理。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1月17日13时,南京江宁区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一处玻璃温室大棚内温度升到26度,天窗随即自动打开,循环风机也转了起来。
正在给番茄藤修剪老叶的范迪芳,当了大半辈子传统农民,对此早已见惯不怪。今年63岁的她就住在附近,每天步行5分钟上班,一天劳作七八个小时。“我只负责采摘、落蔓、打叉这些小活儿,至于施肥浇水、温度湿度,都是AI说了算。”
啥AI这么厉害?范迪芳用手指了指大棚角落,“瞧!就是北面那个1米来高的白色铁皮柜”。
走近看,表面印着“设施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柜”,正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角儿。旁边还有一台智能水肥一体机,显示屏上有一行字:“一区当天已实施一轮施肥,施肥量为3600毫升”。手指轻触菜单切换,棚内各区的日常管理情况一目了然。
AI犹如这个农业科技园的“数字大脑”。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看着其貌不扬,用起来可是灵光着呐!植株渴了、热了、病了,它都能掌握和应对。”园区副总经理王铁军介绍,这套AI系统能通过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传感器感知四季变化,通过输配水管网、滴箭头等“循环系统”输送水分养分,通过湿帘、风机、天窗、保温、遮阳等“运动系统”调节室内温湿环境。
眼下,这栋34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种着佛罗伦萨、桃太粉等8个番茄品种,现已陆续成熟。
自打用上了AI,王铁军觉得,“做个新农人还挺省心的,这20余万元花得值”。他掰着指头细说起由此带来的成效:以前需要4个人管理,现在只要2个;它还有个手机小程序,不论人在哪里,都能对棚内情况了如指掌;产量也随之大幅提高,以桃太粉品种为例,全年亩产达2万斤,较之前增加了1/3。
借助AI种植的番茄陆续成熟。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这套系统确实也不是“无名之辈”,它在江苏省农科院的实验室已经“喂”了10年数据。2024年,江苏省农科院还靠它一举斩获“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该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任妮说,目前,这套系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在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南京国家农高区等地的智慧农业上大显身手。
AI种地真这么管用?王铁军不搭话,顺手摘下一颗粉红的番茄递过来:“尝尝有没有小时候的味道。”
记者一口下去,果真又沙又甜!
- 新春走基层|从业70年,他是扬州“听得懂话”的理发师2025-01-22
- 新春走基层|在水上过年,听说年货还能“飞”上船?2025-01-22
- 新春走基层|地下500米,采煤工作面没见到“矿工”2025-01-22
- 服务大局有力 履职为民有为——各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审议省人大2025-01-22
- 江苏各地干群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以实干实绩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多2025-01-22
- 一图读懂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