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高邮金港村来了位研究生“小牛总”
每天上午九点半进行科学饲喂,每周采奶一次并记录产奶量,每两周记录一次采食量并做好饲料准备……这是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研二学生乔子鑫的一份“任务清单”。
乔子鑫在饲喂奶牛。乔云 摄
在高邮市卸甲镇金港村,有一座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立的奶牛“科技小院”。这个学期,乔子鑫和另一名同学“驻扎”小院,当起220多头奶牛的“大总管”。因为和奶牛们“相处融洽”,乔子鑫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小牛总”。
“一头泌乳牛每天食用饲料大约20公斤,我每天要带领七八名工人给220多头牛投喂约6吨饲料。”新年伊始,记者在奶牛“科技小院”见到了正亲自上阵挤奶的“小牛总”乔子鑫。
“这头牛叫‘巳巳’。”乔子鑫给记者介绍他接生的第一头小奶牛。“那时是2024年8月底,我刚来的第二天,凌晨三点多和兽医合力迎接‘巳巳’来到这个世界。”他说。
除了照顾刚出生的小牛,乔子鑫还要照顾小牛的妈妈。“母牛的产后护理非常重要,要进行投喂钙棒、打针、红糖水补充能量等,就相当于‘坐月子’了。”
巳巳出生半个月后,由于受凉腹泻,伴有低烧,乔子鑫常常半夜起床查看。“我当时想,这是我接生的第一头小牛,怎么都得照顾好它。”
驻扎奶牛“科技小院”期间,乔子鑫先后接生了30多头小牛,其中一半以上是在凌晨。“我记得还有一头牛是初产,生的时候很费劲,因为难产还用到了助产器,我和兽医费了好大劲才接生成功,这些实践经历都是课本中学不到的。”他说。
“在这里除了学习新知识,还感觉自己力气变大了。刚来小院时,一袋40公斤的饲料都拖不动,现在能够很轻松地将一袋饲料拖到传输带上。在‘科技小院’,我学到了很多。”乔子鑫说。
奶牛“科技小院”落成5年来,科研团队创新成果显著,BM1259巨大芽孢杆菌添加剂提高奶公犊生长性能、低粪便和尿液有害气体排放等项目,都是科研运用到生产中的代表性成果。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饲料配制与工艺岗位科学家赵国琦说,“学生们都是科技兴农的积极参与者,他们能够扎根基层,把所学知识直接用到生产中,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很有帮助。”
通讯员 曹翔 记者 乔云
- 江苏泰兴: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让群众共襄“文化盛宴”2025-01-16
- 江苏阜宁:以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2025-01-16
- 执笔绘民生,点染幸福色,江苏55件实事落地开花2025-01-16
- 信长星与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驻苏机构负责人座谈2025-01-16
- 【人大新视点】牢记嘱托建新功 江苏省人大代表积极投身中国式现2025-01-16
- 履职记|省人大代表、90后新农人陶煜东: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