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暧暧远人村|福建龙岩培田村:耕读传家800年 依山望水乡愁可寄

来源: 编辑:周慧敏 2024-12-31 20:00:36 查看数:0

培田村,位于福建龙岩连城县宣和镇,隐于闽西的群山之中。1763年,纪晓岚曾为村子题字“渤水蜚英”。一语道出培田吴氏一族的源流与荣耀。在客家先民由北向南迁播的过程中,吴氏先祖选中了这块依山环水的宝地,历经800年,建立起恢宏的乡村聚落。

这种“九厅十八井”的建筑风格,迥异于同属客家文化遗存的土楼和围龙屋。古村民居依山面水舒展排开,方正有序、连为一体。长街古巷互为连通,宛若天开,两侧水渠清澈,直通各户,至今仍有村民在此洗菜淘米,捶打衣服。

吴氏先祖将中原四合院的形式带到了南方,结合南方多雨潮湿气候,改良而成的这种多厅、多天井的建筑风格,少了些防御色彩,多了些对自然的敬重与热爱。细看斗拱飞檐,多是花鸟。屋脊与窗棂上简单的“福”“寿”“喜”字,寓意美好。吴氏的代代先祖,将写满吉祥如意的居所赠与后代,护佑着这一方安宁。

这些可观的建筑遗存,也铭刻下先祖的训诫与期待——村里随处可见雕刻着耕与读的建筑构件,督促读书的楹联匾额,挂在栋梁上的笔墨纸砚和五谷杂粮。

退休教师吴有春这些年完成了两项浩大的工程,重修族谱与撰写村志。在120万字的族谱中最为繁复和重要的,就是各种族规、家训。“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是吴氏先祖在开基培田之时就立下的训诫,而“耕”与“读”又不仅仅是种地与读书。

一个小山村,就拥有三十多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个书院。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西山区,能建起这么多的豪宅大屋,有赖于吴姓族人士农工商的全面发展。吴有春说,先祖的思想是很有远见的,在明末的万历年间,就有家训十六则,其中有一则叫做“勉读书,勤生业。”意思是吴氏子孙,必须有一个事业,士农工商都包含在“业”里面。

这样的卓识远见,让培田村在数百年里英才辈出。培田历史上有过十八个书院、私塾和学堂。最繁荣的时候,有“三家一店铺,一人一丈街,十户一书院”的辉煌。留存至今的南山书院,有500多年了。

很特别的是,清光绪年间,培田村就设立女子学堂,教授女子读书写字、理财记账,织布绣花。一百多年后,这所小小的学堂“容膝居”依然还在。“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岗眼界宽”的楹联阐明了容膝居提高妇女修养和开阔她们眼界的办学初衷;天井影壁上“可谈风月”四个字,更是体现了吴氏先人思想的开明。如今,嫁入培田的媳妇们组成了一支女子乐团,从零开始研习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每当夜幕降临,她们忙完庄稼和家务,就会聚在一起演奏。虽然没有观众,但丝竹声声,风月无边,这或许也是“读”的一部分。

以田地养育子孙,以教育培养后代。风雨800年,培田吴氏后裔有一万多人远走他乡,建功立业。

古老建筑与深远的文脉共同塑造了培田的悠悠古韵,20多年前开始的系统的古村落保护工作保留住了建筑的原貌和比建筑更古老的民风民俗,让今天的培田村看起来古老又鲜活,成为一个可以安放“乡愁”的地方。

7年前,在深圳做摄影师的项惠斌告别打拼了20年的城市,回到培田的“外婆家”,种地、酿酒、做咖啡。“就是你越往外走,你就越会觉得自己家乡的那种文化的珍贵”。在欧洲的一些小山村里,项惠斌看到很多当地酿造的葡萄酒、柠檬酒也可以很自信地跟世界各地的名酒放在一起,于是回到培田,从恢复老的酒曲开始,酿造客家米酒。他流转承包了村里30亩地,用最原生态的方法,培育从老乡家里搜集来的自留种,希望恢复最古老的客家米酒的味道。慢慢地他觉得培田还应该有更多的面被外界看见,于是筹建了培田美术馆,来吸引艺术家进村创作。

2018年吴文杰大学毕业时,乡村振兴已拉开大幕。他没有什么犹豫,就回到了培田。“我特别享受我小时候的成长过程,我希望把这些体验分享给现在的小孩。”他锁定研学这个项目。一回来就漫山遍野地跑,去拍山上的植物、动物,建筑上的文字和图案,将这些素材设计成课程。“比如,以龙为主题的三日活动,第一天让小朋友去村里的建筑上找龙的元素,像建筑里辟火的螭吻,门上的蒲牢;第二天让孩子们动起手来,用竹艺编织,糊纸,或者绘画的方式,把看到的龙表现出来;第三天带着小朋友们在古街上游一圈,在古街上游龙是我们客家最传统的民俗活动。”山上有迷人的未知的野果子,河里有聪明的鱼,村里有探不到头的文脉……在吴文杰看来,培田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他希望来到培田村的人,不止是拍拍照看一下,而是通过研学活动把培田村深层次的文化传递出去。

从建筑之博大,到文脉之悠长,培田村800多年的故事,很难在一页纸里讲完。厚植的乡土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创业者来到村里,通过自己的方式打开村庄,向世界表达。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