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答好“强富美高”新答卷】挑大梁担重任 筑牢“经济强”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克服挑战、稳步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经济强”被摆在首位,是目标任务,又是战略取向,也是鞭策动力。在波澜壮阔的十年奋进历程中,江苏上下牢记嘱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产业竞争力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功能强不断发力,展现了“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时近2024年岁尾,“苏大强”一边挥洒“冲刺”的汗水,一边收获“丰收”的喜悦。
全国百强县排行,昆山、江阴并列第一,前十强江苏占六席……最新出炉的榜单表明,江苏县域经济奋勇争先,活力强。
外贸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实际使用外资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最新公开的数据表明,江苏外向型经济承压前行,韧性强。
透过这一年,回望这十年,江苏坚定不移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经济强”的实力更加彰显。
江苏台记者杨尔希说:“在泰州靖江的长江沿岸,记者所在的这家企业,有几十艘新船正在同时建造。今年前三季度,江苏的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占全球份额的三成左右。”
靖江市工信局产业投资科科长陈彦夫说:“江苏这些年建成了全国首个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通泰扬先进制造业集群。它不仅能让上下游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大大降低了技术成本等。在大型LNG双燃料船、超大型油轮等高技术船舶方面,国产配套化率达到了65%左右。”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覆盖全部31个大类,是全国门类最全的省份。在迈向制造强省的崭新征途上,江苏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着力构建“1650”产业体系,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今天的江苏,优势产业不断巩固,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未来产业规模初显,海工船舶、工程机械、高端纺织在世界舞台劲舞长袖;新能源集群、半导体集群规模全国第一、独占鳌头;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六个集群荣登“万亿俱乐部”,挺起制造业脊梁;商业航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蓄势腾飞。目前,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营收占全省制造业比重已达七成,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显露峥嵘。
南京的仙林大学城汇聚了12所高校,是全省高校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里同样也是全省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里坐落着1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00多个,如今这里正有越来越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出。
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负责人杜灵杰说:“我们自主设计了国际领先平台,填补了相关测量装置的国际空白。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首次观察到了引力子模,该实验为探索量子引力相关物理问题开辟了全新视野。”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条件。江苏肩负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在全省范围内厚植创新基因。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布局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首批试点顺利开展,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成功投放,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改革统筹推进……今天的江苏,处处涌动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热潮,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均全国领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不断抢占竞争制高点。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总规划师吴昊告诉记者,近十年来,从中国500强到世界500强,一批又一批的国际化企业总部纷至沓来。还有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一茬又一茬从园区走向全球。这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园区”。
从“池塘洼地”到“创新之城”,苏州工业园区这些年来交出的一张张靓丽成绩单,是江苏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生动缩影。十年来,江苏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省实际使用外资连续6年保持全国首位,进出口规模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二。同时,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经济总量十年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占全国比重、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稳定在10%以上。全省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姜江认为,大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需要建立在“强”这一质的规定上。江苏产业基础雄厚,在“经济强”上率先转型、率先成势,有助于形成对国家现代化的硬核支撑。过去十年,江苏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提升省域经济的发展质效,彰显了现代化实践中省域“经济强”的独特作用。特别是按照“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丰富完善“经济强”的内涵,致力建设世界级的科创中心、制造基地和开放枢纽,不仅巩固了现有经济实践成果,更有利于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时空评论: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
以实业匠心筑发展根基,以创新浓度聚前行底气——回望这十年,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奋勇争先,经济发展实现了量与质的同步跃升。展望未来,我们要更好地担负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深刻认识总书记的战略指引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杨尔希 龚俊杰 郑凌 郭锴峰 泰州台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泰州海陵:打好“组合拳”点燃发展“新引擎”2024-12-15
- 泰州:助力企业和人才双向奔赴,39家专精特新企业进校揽才2024-12-15
- 泰州:绿色农产品与农业重大项目沪上推介收获满满2024-12-15
- “水韵江苏”风景正好!2024年江苏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优秀案例2024-12-15
- 从年度热词中读懂今日之中国2024-12-15
- 【地评线】荔枝网评:“数”绘中国经济,每一帧都满载信心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