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中国,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化路书
要开启一段“China Travel”,你会去哪里?
大卫·库维达(David Couvidat)选择了云南普洱,一个以茶命名的城市。
大卫来自法国,在中国生活了六年,一直从事法语教学和中法文化交流的工作。他习惯早上喝杯咖啡,下午再泡上一杯茶。在他位于南京闹市区的办公室里,存着不少茶,铁观音、碧螺春……都是中国朋友送的。
但他想要亲自找一款茶,最好是有故事的那种,这样当他结束在中国的工作任期回到法国后,也可以用独属于中国的味道留住在中国的记忆。于是,他把离开中国前的最后一次远足旅行选在了普洱的茶马古道遗迹。
苏平(Nathanael Dwight Pelton)去了四川广元。广元的翠云廊古蜀道有不少千年古柏,让喜欢生物的苏平很感兴趣。
“苏平”是他印在“五星卡”,也就是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上的中文名字。他来自美国,在苏州一待就是16年,因为喜欢苏州,连中文名都姓苏。体验派的人生是苏平的追求。在苏州外国语学校当老师的他,每年都会带着学生们去不同国家,深入当地交流。早就听说“蜀道难”,到底怎么个难法,他要去看看。
开弥(Camille Grandaty)的目的地是位于江西景德镇东北郊外的浮梁县。这个隐藏在景德镇“瓷都”盛名背后的“瓷之源”,有一条不起眼的山间小径叫做高岭古道,曾是运送生产瓷器的重要原料高岭土的重要通道。
要是只看开弥的微信朋友圈,可能都不会发现她其实是法国人。她不仅说一口流利中文,还能读会写,在当地朋友眼里,她早已是地道的景德镇人。
在景德镇十年,是为了做陶瓷。生活上,衣食住行可以很快融入,但对文化传统要保持敬畏,时常学习。所以开弥时常会从越来越现代、“艺术范”,甚至网红气息的城市抽离片刻,去山野中找找灵感,到陶瓷这门艺术的源头找找养分。
住在苏州的麦子(Matthieu Ventelon)没出远门,而是来了一场City Walk。
在麦子的家乡法国图卢兹,有世界上第一条世界遗产运河——米迪运河。而在他工作生活了七年的江苏苏州,另一条世界遗产运河也流经了这里,那是中国大运河。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在麦子眼中,同为世界遗产运河,大运河和家乡的米迪运河一定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但到底哪里相似,又有什么不同,他说不上来。与其苦思冥想,不如出门寻找答案。
从中国西南一路向东,他们的目的地各不相同,却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陆上或水上的古道,成为名副其实的“Path Seekers”。他们共同的朋友——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先生,和他们一起踏上了旅程。
“只要上路就会有答案。”中外友人一同寻访古道,如同打开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写在大地上的“旅行路书”。
从普洱市思茅区北部山脚的茶马古道斑鸠坡路段出发,在满目苍翠的山间,沿着掩在青苔和落叶之中的石镶路北上,可以到达茶马古道古驿站那柯里。大卫行走在马帮当年走过的路上,一路欣赏风景、感受野趣。龚良哼唱起描写云南少数民族的歌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唱》,大卫也用法语香颂欢快应和。听了马铃声,尝了马帮菜,被彝、傣等少数民族朋友用好茶款待,还亲手压制了一块写着自己名字的普洱茶饼……所有经历,大卫都用运动相机记录下来。
苏平也是相机不离手。循着古蜀道干线古金牛道,翠云廊郁郁葱葱的古柏,路边的拦马墙,脚下的錾痕线、古栈道,都被苏平一一记录。相机取景框里,明月峡的青峰峭壁和嘉陵江水形成天然的构图,也直白诠释了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这张绝美的风景照中,苏平在龚良的指引下一一找到先秦栈道、古驿道、嘉陵江水道、纤夫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这“古今六道”,有种游戏通关后获得了锦囊秘籍的欣喜。
开弥和龚良一起,沿着高岭山上的古道拾级而上,又顺着东河边的东埠古街一路来到古码头,回溯了高岭土被发现、开采,并成为景德镇瓷业“独家秘方”的一路历程。在博物馆琳琅满目的藏品中,他们欣赏传统青花的精美,咂摸“外销瓷”里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兴致所至,两人还体验了景德镇古法制瓷72道工序中的画坯,接力为一只传统瓷碗画上了合作的青花图案。
借着龚良以文史专家和地道苏州人双重身份来进行导览的难得机会,麦子也得以深度重游苏州。虽是熟悉的地方,却有不同的感受。走在古纤道和宝带桥上,流淌千年的运河如今依然是繁忙的航运要道;坐在七里山塘的游船上遥望虎丘塔,散落在麦子生活各个角落的运河文化遗产被串联成线,勾勒出一幅现代版的《姑苏繁华图》;一碗宽汤里拱出“鲫鱼背”的苏式面里,是畅通的物资运输带来的美好生活,是大运河贯通南北带来的文化交融,是在时间长河里奔涌不息的文化脉动。
徒步之旅、体验之旅、交流之旅,“道”在脚下延展,“道”在认知里具象。每个人的收获里,都包含一份对中国更深的理解。
为生存和发展开荒辟野、修筑道路,是人类共通的需求与愿望。走在茶马古道上,大卫发现无论是道路形态、用途,还是马帮商队的经历,几乎都能在法国和欧洲的历史上找到对应。在这份共通之中,他也看到鲜明的中国印记。一个个马蹄印中,凝结着的是越艰险越向前的无畏和进取,是沿途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情感上的相依相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汇聚。这份对于中国的体悟是比身体感受和味觉记忆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
古道保留着历史变迁的痕迹,也书写着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苏平感叹,这些中国智慧让“蜀道难”变成“蜀道通”。道路的畅通让天更宽、地更阔,也让人的心境更加豁然。旅途中,苏平感受到巴蜀人民的乐观通达——面对困难,他们说“走过剑门关,人生无难关”,因为“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在高岭古道再访“瓷源”,开弥更加明确了什么是自己留在景德镇、留在中国的“根”。像对待每一个来到景德镇的外地朋友一样,开弥带着龚良去了陶溪川,那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和“景漂”创客。而连接这份年轻脉搏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匠心与传承。千年瓷都的传统文脉犹如一颗强大的心脏,为开弥的创作提供养分,源源不断地为越来越年轻的景德镇输送血液。
对麦子来说,这次探访之旅如同一条时光隧道,连接苏州繁华的过去与现在。沟通南北、开放包容,大运河赋予中国的精神气质正是麦子选择在此定居并发展事业的丰沃土壤。“问道”之旅的结束是一个新的开始,麦子决定从苏州出发,沿着大运河去更多的地方,解锁更多的风景,在这条运输繁忙的“致富河”、绚烂多彩的“文化河”、带来交流与发展的“幸福河”上不断感受中国的生机与活力。
古道越千年,人文浸古今。这一条条道,拥有不同形态,但都连缀古代中国、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你要想理解当代中国,你就得去了解古代中国;如果你想了解最地道的中国,那你就得用最地道的方式。”这是“体验派”苏平的徒步动因,也代表了2024年这群行走在中国不同古道上的“Path Seekers”的心声。
从春到夏,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用心体会,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拼图越来越清晰完整。他们非常开心,也觉得何其幸运,有“温润如玉”的龚良先生全程陪伴与交流。
而龚良先生说,我是多幸运与你们同行!他感慨,这“问道”之旅的意义,恰恰就像“道”的缘起:通达与交流。“所有国家、民族的经济往来和民间交流,都是通过道路来实现的。物的交流会带来人的交流,人的交流会带来思想的交流。而思想的交流恰恰是民族和国家之间了解、沟通、融合、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景德镇,开弥与龚良合作为瓷碗绘制青花图案,起名“缘分”。作别时,龚良先生则赠予“Path Seekers”“生生不息”这句中国成语,既凝炼不同古道上呈现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更寄托“问道”之旅未完结、再续缘的心愿。“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她的一大魅力所在,而与之相伴的另一个连续性,正是从未间断地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Path Seekers,也如世界探寻发展之路的行路者群像。世界之大,承袭着千姿百态的文明;世界之大,延展着异中有同的求索之路。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中华文明的智慧不仅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丰厚滋养,也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世界文明的百花园终将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只要上路就会有答案。”
今年初,“Path Seekers问道中国”网络国际传播项目正式开启,国籍不一、个性不同的中外嘉宾构成多元化徒步小组,他们“问道”的全程在海内外实时同步直播。岁末,多语种系列纪录片在海内外全平台集中推出,全球持续传播。文明纷呈,道路多元,探寻交流永无止境,当更多的人一路相谈甚欢,如此中国经验,也会让世界有目共睹。
- 泰州:构建多方调解体系,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2024-12-11
- 泰兴:从“有保障”到“高质量” 多元养老托起“稳稳的家”2024-12-11
- “双向奔赴”开采出工业旅游“富矿”2024-12-11
- 【地评线】紫金e评:事无巨细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2024-12-11
- 【地评线】荔枝网评:坚定发展信心,推动中国经济航船稳健前行2024-12-11
- 专家点评|依靠制度设计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生效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