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新文化“兴”青年|让千年漆艺再生繁花
“我是一个喜欢做大漆,希望大漆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人。有一个成语叫‘如胶似漆’,形容漆和胶一样有很强的黏合作用。而我,同样被漆的魅力紧紧吸引,被它牢牢黏住了。”来自江苏常州的清华大学漆艺方向在读博士张耿亮深情地说道。
八千年底蕴
被漆的东方气质所惊艳
漆,是一种从漆树上采集而来的天然液体涂料。作为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中国传统漆工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八千多年前。凭借耐腐、耐磨、耐酸、耐热、隔水、抗菌等卓越性能,漆在众多工艺材料中独树一帜、备受青睐。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张耿亮接触到了漆这种材料。
“当时我还在读大二,在学校的漆工作室中,老师带来了一只漆碗,让我们了解何为漆器。我用手摸了一下,便立即被它吸引住了。我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温润有质感的材料。它的魅力源自其本身的材质,细腻至极。”始于初识时的惊艳,自那之后,张耿亮便一头扎进了大漆世界。
漆不仅能用于漆器和漆画等方面的创作,还在古瓷器的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漆吸引住后,我就在课间和周末,跟着老师做一些古瓷器的修复工作。”这项工艺虽不复杂,但要具备极高的耐心和细心。让张耿亮乐此不疲的是,通过大漆可以将破碎的瓷片按照其原始形态粘合复原,这一过程赋予了那些历史碎片新的生命。这是漆的魅力。
彼时,张耿亮学的是产品设计,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漆艺上。但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尝试创作一些脱胎漆立体作品。“脱胎立体作品没有时间的沉淀很容易变形,所以每一步都需要精雕细琢,静下心来慢慢做。”三年后,他创作的漆立体作品《乐—山》入选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张耿亮首次将个人对生活的感悟融入艺术创作,并通过漆这种材料加以表达的作品。自那之后,他对漆艺更加投入了。
进清华学大漆
发现漆工艺更多可能性
2020年,张耿亮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壁画专业研究生,主攻漆壁画。当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漆画方面。
“创作一幅漆画,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张耿亮介绍,漆画就是在木板上拿漆这个材料绘画。从木板到一张漆画板,要经历裱布、刮灰、刷漆、打磨等多道工序,为的就是让漆画板更加稳定,可以近乎永久保持。漆画板做成后才开始绘画。
在张耿亮眼中,漆画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说它古老,是因为大漆的使用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说它年轻,是因为漆画相对国画、油画而言,独立成画种不过几十年。张耿亮介绍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乔十光先生将中国传统的漆艺技法与现代绘画结合起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将漆画教学纳入高等美术学院,自此,漆画成为一个独立画种。
“漆能够附着于各种材质的表面,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其实,漆画和漆立体也只是漆工艺的一部分,漆这个材料可以更多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这才是对漆工艺最好的保护与传承。”为了进一步钻研漆艺,2023年张耿亮考进了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漆艺专业在读博士。
生漆精加工技术落后、生漆原材料以及高品质漆比较难以获得、天然漆在生活中应用面窄、工艺成本高、部分漆工艺失传……当前,中国漆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张耿亮正在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传统漆器工艺提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融合艺术与科学,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失传漆纱工艺复原、漆工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生漆精加工技术和装备、大漆喷涂生产线等方面,对于延伸漆产业链、拓展天然漆材料当代应用、推动中国漆艺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突破意义。“我希望自己能够探索发现漆这种材料更多的可能性。”张耿亮满怀信心地表示。
- 挖掘数据“金矿” 南京加“数”前行2024-11-20
- 江苏徐州:广拓岗位,真金扶持,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11-20
- 江苏苏州:引领体城融合新风向2024-11-20
- 江苏镇江:航空产业“无中生有”的翱翔之路2024-11-20
- 泰州:“米均论英雄”推动沿江港口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2024-11-19
- 泰州:推广应用生态型秸秆犁耕深翻技术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