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文化中国行·新文化“兴”青年|陈诚:我是织造“云霞”的人

来源: 编辑:赵采薇 2024-11-01 17:04:58 查看数:0

绚烂的云锦吉服、喜庆的云锦婚书、别致的云锦插画……如今,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你一定会惊叹于云锦艺术作品的丰富多彩,会被那精妙的织法、绝美的色泽“硬控”住。现在的云锦,不单单是“庙堂”之物,更是可以被人们用在生活、穿在身上的气质单品。从古老的手工艺品到极具当代审美的文创,南京云锦是如何走过这漫长的发展之路的?或许在一位85后云锦传承人身上,可以窥见这背后的故事。

技术赋能,这是理科男的浪漫

85后的南京人陈诚,进入云锦行业15年了,他的父母都是云锦织造匠人,因此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织二代”。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经历,陈诚坦言上学的时候对云锦并不太感兴趣。

陈诚大学主修发动机专业,妥妥的理科男,“不知道云锦除了在博物馆展示还能干什么用,几乎从没在市面上见过。”直到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机缘巧合下他加入南京云锦研究所,在师父杨建顺的带领下,陈诚不断学习,渐渐感受到了“老祖宗严选”的魅力。

从认识原料、挑花结本、再到织机装造……整个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所需的基本知识,陈诚花了3年才大致熟悉。出师后,他进入南京云锦研究所织造和工艺岗位工作。

工作之余,陈诚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云锦织造更高效。“我的改良思路主要有两个:降本和提质。”陈诚介绍,改良的一个方面在面料上,云锦原先多用于皇室,实用性与当下并不匹配,改良后的面料更加柔软,也更具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陈诚通过“编程”思维,将一个个像素小格落在意匠图上,提高了云锦的织造效率,用现代化科技赋能传统云锦织造。

陈诚回忆小时候的织造情景:机房灯光有些昏暗,大家不怎么交流。“现如今不管是设备还是织造的状态都不一样了。”他认为,技术的革新势必会为南京云锦发展提供新动能。

跨界合作,玩转云锦+

这两年,陈诚愈发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传承与创新,是两条并驾齐驱的路,缺一不可。

2023年2月,一款云锦婚书众筹上线,立刻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作为云锦《奉旨成婚》婚书的重要参与者,陈诚希望古老的技艺以现代人更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吉服也好,聘礼也好,云锦在以前也常用在皇帝的婚礼上。”透过非遗+科技,以及科学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让“庙堂”之物走入平民百姓家,感受传统技艺之美。

陈诚说,他们的目光锁定在90后、00后,希望制作出一批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云锦+”作品。如云锦披肩、云锦钱包、云锦胸针等。其次是对妆花纱面料的改进,改造后妆花纱既保留了其传统技艺特点,亦增添了实用性,更轻薄舒适便于贴身穿着。

“把云锦带上世界的舞台,是我最大的愿望。”2015年,米兰世博会“南京周”上公开展出陈诚和团队历时半年织出的巨幅云锦《蒙娜丽莎》,一鸣惊人。今年10月,陈诚更是成功完成与奥运海报插画家乌戈·加托尼、法国设计师玛塔丽·克拉赛特共创的4幅云锦作品,并将美丽的云锦作品带去法国巴黎卢浮宫,向世界展示人类非遗云锦的现代现代魅力。

云锦伴随着陈诚的成长,云锦也织造着这个年轻人的梦想成长史:

2015年获封“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称号;3年后被授予“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0年成功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陈诚坚信,“无论机器如何进步,手工的价值都无法被取代”。对于他和团队里的年轻人来说,南京云锦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历史精华、一种文化自信、一种生活姿态。推动南京云锦不断创新,融入中国人的高品质生活,是这样一群当代云锦人的最新梦想。陈诚说,如今他可以更加自信与骄傲地说“我是织造‘云霞’的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文 吕正昕 穆子健 牛华新/摄 刘汶茜/编导 王子轩/后期 李丹/设计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