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数“瞰”江苏75载︱盐城:追“风”逐“绿”,勇当“碳路”先锋

来源:新江苏 编辑:陆楚媛 2024-10-22 19:22:43 查看数:0

编者按: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深刻折射出时代的脉动与未来的趋势。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新江苏传媒联合江苏省统计局推出特别报道“数‘瞰’江苏75载”,以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数据,勾勒江苏75载发展之变。

盐城是中国海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之城,也是一座仍在不断向海生长的活力之城。

2023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03.87亿元;抢抓绿色机遇,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林木覆盖率提升至25.2%……追“风”逐“绿”,盐城正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7403.87亿元”

1949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8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盐城经济加速发展,1990年突破百亿元,2005年突破千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经济更是突飞猛进,连续跨过五个千亿元关口,2023年达到7403.8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0.4%。

回看盐城经济发展的脉络,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孙立认为,盐城的发展具备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和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特征。“全市GDP从1949年的2.83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7403.87亿元,增长了2615倍,反映了75年来盐城经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他还特别提到,75年来,盐城市区面积从1983年建市之初的1714平方公里扩展到2023年的5601平方公里,增长了2.3倍。人口增长至239.7万,为1983年的1.96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生机。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的同时,盐城居民收入也显著提高,民生福祉日新月异。

从居民收入来看,1978年,盐城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4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41元。2023年盐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526元,是1978年的197倍,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744元,是1978年的211倍,年均增长12.6%。

再看人民生活。1978年,盐城市区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4.9%,还处在勉强温饱阶段,2023年盐城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3%,已经跨进相对富裕(30%-40%)范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6平方米、不足9平方米,扩大到2023年末的46.5平方米、54.5平方米。

“1500亿元”

前不久,一则好消息传来——我国规模最大LNG储备基地在盐城全面建成。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正深入落实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促进海洋、湿地、森林碳汇价值实现,积极做好绿色生态和低碳经济两篇大文章。

盐城在低碳经济上的突破,从新能源产业布局上就可见一斑。

近年来,盐城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现已形成“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风光电全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

2023年,盐城的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动力和储能电池、晶硅光伏、不锈钢等重点产业链产能居全国前三。盐城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海上风电规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盐城现正持续以“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打造长三角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基地。2023年盐城新能源发电量279.2亿干瓦时,占全省的26.7%,占盐城全社会用电量近六成。

在孙立看来,盐城拥有的良好资源禀赋是其能够打好“新能源牌”的关键。“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发电量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风电可开发总量占江苏省风电可开发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在此基础上,盐城先后引进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风电整机企业,以及中车电机、中车时代新材料等配套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全产链风电产业格局,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在孙立看来,未来,盐城需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探索以建设零碳产业园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业绿色化为抓手,推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绿色项目优先落户,全面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在新赛道上塑造更多绿色优势。

“25.2%”

盐城是江苏省国土空间规模最大、海岸线最长、湿地保有量最多的设区市。生态禀赋得天独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块国际“金字招牌”,盐城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故乡”的美誉。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2022年6月,盐城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是7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之一。2023年盐城成功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达成了“盐城共识”,为全球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盐城智慧”。

2024年是黄海湿地成功申遗5周年。盐城绿色转型步伐加快,2023年盐城林木覆盖率由1983年的6.6%提升至25.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3年68.8%提升至83.4%,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6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7.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32,连续八年列全省第一,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月度排名中多次保持全国前列。

盐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以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盐城在全国率先将‘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写入党代会报告;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以绿色为引领从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孙立说,下一步,建议盐城持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在强化顶层设计中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编辑:陆楚媛

责编:宋涔玮

审核:戚翔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