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江苏盐城:推进农业现代化,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来源: 编辑:王圣洁 2024-10-07 16:52:19 查看数:0

拥有1165.26万亩耕地、4553平方公里沿海滩涂,以占全国0.6%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肉类、2%的蔬菜、2%的水产品和3%的蛋类,盐城,以宜农宜林、宜牧宜渔的独特资源优势和生态禀赋,成为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生态最好、体系最全的平原农业区。

鱼米之乡兴农事,盐阜大地好“丰”景。2023年,盐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454.4亿元,是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近年来,盐城市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深化“小田变大田”改革

40多年前,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40多年后,新的问题逐渐浮现。农民承包的小田、碎田,如何开展规模化种植,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2019年9月,亭湖区入选第三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针对土地细碎化问题,试点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2023年,盐城市“小田变大田”改革经验被中央一号文件吸收。如今,“小田变大田”改革,正在持续向纵深推进。

近年来,盐城市按照“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的思路,最先在亭湖区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据统计,改革前后地块数量减少70%左右,溢出土地5%左右,每亩减少生产成本200元左右。作为全国唯一承担“小田变大田”试验任务的地区,目前,全市已有116个镇、445个村启动改革,实现县镇全覆盖,累计完成改革面积140万亩,其中今年完成40万亩。

走进阜宁县三灶镇中三灶村,水稻田集中连片、横竖成行,一片生机勃勃景象。该镇“小田变大田”改革整村制推进试点,为水稻生产和管理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让广大种植户吃下了“长效定心丸”。“‘小田变大田’为我们大户田间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粮田’真正变‘良田’。”三灶镇种粮大户陈剑锋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如何做好“小田变大田”改革“后半篇文章”,已成为农业改革下一步重点。土地集中起来了,如何利用好?不少乡镇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亭湖区五星村在盐东镇新建村流转租用土地2060亩,打造五星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五星智慧农场”。五星村党委书记孙维亚说:“我们还将发展观光农业、打造‘周末游’主题乐园,让市民游客在‘吃、住、行’上有一个更好的去处。”

加快建设“蓝色粮仓”

在响水县,采取低密度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的海产品养殖基地高效有序;在射阳县,国家中心渔港·黄沙港二期码头正式启用;在滨海县,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陶湾一号”海洋牧场筑礁引鱼……盐城“躬耕”万顷碧波,“放牧”蓝色家园,唱出了嘹亮的“海洋牧歌”。

沿海,是盐城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盐城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广的海域面积、最多的滩涂资源,近海海域1.8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48%;海岸线582千米,占全省56%;滩涂面积683万亩,占全省70%。作为渔业大市,全市2023年水产品总产量124.3万吨,位列全国地级市第十,占全省23.8%、全国1.8%,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优质水产品供应基地。

今年暑期,响水县野化驯养的10万亩斑节虾迎来了丰收,健康、鲜活的斑节虾成功“蹦”进了长三角市场。“丰收期工人每人每晚能捕捞400斤至500斤,一般每斤40只左右。”养殖工人乔登华十分高兴。作为响水斑节虾的核心养殖基地——江苏三圩盐场,拥有养殖面积2.1万亩,创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今年,该盐场采用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提供的虾、蟹、贝立体养殖模式和生态原位净化技术,预计全年产量可达120万公斤,产值1.5亿元。

从渔业大市成为渔业强市,离不开新动能推动。《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将海洋渔业作为九大海洋产业之一重点培育,通过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发展、优化海水养殖布局、培育海产品交易电商、支持远洋渔业发展、加快现代渔港建设等,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格局,让海洋渔业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走进位于东台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条南生态健康养殖基地,1.6万亩养殖水面碧波荡漾。“其中,有4000亩淡水养殖区建立‘一站式’智慧养殖生产管理平台,涵盖生产、管理、追溯、营销各环节,深度整合多源数据,实现渔业生产全过程信息采集,提升渔业养殖数字化赋能水平。”条南生态健康养殖基地负责人介绍。

“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成了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下一步,盐城市将坚持把发展海洋渔业经济作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做强海洋蓝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在做强特色、补链延链、拓展空间、科技赋能上求突破,着力建设“蓝色粮仓”。

激活种子“芯”动力

自动喷枪在田边分布成排,水雾在空中均匀喷洒,水稻在喷灌中愈发翠绿……这是阜宁县中江种业制种水稻示范田在水稻制种时令人惊叹的一幕场景。

中江种业今年新引进的智能喷灌系统,可以通过测控气温实现水稻精准喷灌,满足生长期水稻灌水和降温的需求,助力培育出更优质的“金种子”。“这个智能喷灌系统能模拟适合植物生长的小气候。在中午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可明显降温4摄氏度以上,田间湿度增加10%左右,这样能保障水稻在孕穗关键时期有良好的生长条件,最终保证种子的质量。”中江种业副总经理查军民介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近年来,盐城市充分发挥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中国蟹苗之乡优势,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全面实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种业创新攻关、企业主体培育、种业供给能力提升和种业市场净化五大工程,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繁制种面积首次突破100万亩,达111万亩,较前三年同比分别增加12.6万亩、15.6万亩、31.1万亩,年均增长率11.67%。“盐城水稻种子”获中国地理标志商标、“神农美玉”玉米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种业创新发展是稳粮增产最核心的驱动力和保障。“中江种业平均每年研发投入在2000万元以上,保障种业创新资金。随着去年公司新建的智能加工流水线顺利投产,日加工量可达40吨。目前加工的小麦种,经过智能加工生产线精选之后包装,10月份前优质的小麦种全部进入市场,确保秋季播种用种安全。”查军民介绍。建成3个院士工作站、组织市农科院等10家单位培育优质新品种、推进6个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品种创新项目实施……厚基础、重科研、创新驱动,盐城不断点亮种业“芯”亮点,让农业现代化更加可观可感,让新时代鱼米之乡更加可触可摸。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