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江苏苏州:双面苏州万象新

来源: 编辑:赵采薇 2024-07-02 20:31:19 查看数:0

p67_b

七月的苏州大地,山环水绕,草木竞秀。登临始建于南朝梁代的北寺塔,但见古城小桥流水、人家枕河,新城高楼林立、现代时尚,一幅古今辉映的生动图景。

苏州儿女清晰记得,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首站来到这里,躬身俯察,驻足凝望,亲切叮咛,深情寄语:“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切切期盼,催人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江苏,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江苏发展把脉定向、领路指航。对苏州工作,总书记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从“勾画现代化目标”到“中国道路怎么走,看看苏州”,从“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到“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深邃、视野宏阔,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为苏州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情厚爱山高水长,牢记嘱托走在前列。

去年7月以来,苏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努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一步步把总书记的殷切期盼化为美好现实。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智造之城”

时光匆匆又一年,创新一刻不停歇。

去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语重心长地鼓励研发人员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勇攀科技高峰。

声声期许,化为奋进动力。“去年我们向总书记介绍的一款显示面板检测设备,当时打破了国外垄断。经过研发团队合力攻关,如今新一代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华兴源创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韩传云自豪地说。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苏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奋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

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苏州筑牢科创平台支撑,全面实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八大工程”,苏州实验室加快建设,成功获批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完成验收,中科可控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7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400家,均位居全国第四;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位居全国第三;全球“灯塔工厂”增至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万家,均位居全国第一。

新产业新动能加速成势。苏州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加快建设“1030”产业体系,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塑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大力支持钢铁、化工、纺织等支柱产业革新技术、国产替代、拓展市场,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新兴产业新动能,2023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值分别达13441.1亿元和14241.9亿元,纳米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光子、汽车电子及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不断壮大;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光子、氢能、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前沿新材料、量子科技等产业加速布局。

优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苏州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厚植人才、政策、资本、科创氛围,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类基金规模超万亿元;构筑一流营商环境,在双向开放新格局中造就鲜明特色优势,被世界银行、《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苏州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破解各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太仓招引德资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苏州高新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加快推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2023年新增国家级人才215人,高层次人才达到42万人。

思想指引方向,精神凝聚力量。作为全国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和能力最好的地区之一,苏州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每一颗“种子”都抱以足够耐心和定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打造“人文之城”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家小店里,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埋首锦缎,手指翻飞。7岁学艺始,卢建英从事刺绣已有30多年,如今她的女儿潘乃舒接过了绣花针。“苏绣传承千年,不变的本质就是匠心精神。”潘乃舒说。

去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详细听取情况汇报,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脚印串串,步步情牵;嘱托声声,句句入心。

2500多年岁月流转,苏州始终在“变”与“不变”中赓续文脉、守正创新,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人文与经济相得益彰,坚决扛起“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重大责任,描画人文鼎盛、经济繁盛的新时代“双面绣”。

守护城市根脉,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苏州丝绸云纹图案融入探月形象大使“兔星星”设计中,非遗特展亮相新加坡“相约狮城 遇见苏州”文化周,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昆山成功举办,苏作馆苏州首店落户金城新村……苏州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重大要求,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完善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建设,做好非遗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工作,打响“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

坚定文化自信,整体性保护古城古镇古街古村。前不久,位于古城的金城新村有了考古新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子城附近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人类活动,为古城千年延续、一脉相承再添力证。苏州坚持以保护为核心“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古城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最大限度保护好古镇、古村、古街的肌理和风貌,围绕“天地人、水木园、城街坊”,做精做优“续、多、新”三篇文章。苏州加快实施文化强市“811”行动计划,创新打造苏工苏作苏味苏艺等“苏”系列、古镇古村古街古宅等“古”系列、名人名家名师等“名”系列主题文化名片,高标准建设“园林之城”“百馆之城”,同时“牵手”平遥古城打造古城保护标杆示范,努力建设活化的古城、幸福的古城、繁华的古城,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增强文化赋能,书写人文经济相融共生新篇章。今年“五一”假期,苏州接待游客超1020万人次,名列全国热门城市第六。苏州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惠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苏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达1451家,实现营收3544.3亿元;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5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49.5亿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二批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古韵今辉一脉相续,共生共荣满城锦绣。

“江南福地”常熟加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打造了精品民宿“虞见唐宅”和古建工作室“考工记”等文旅融合代表作;吴中区“青靛甪直”沉浸式夜游景区开放,重现千年古镇繁华夜景……苏州各地坚持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交融汇聚出生生不息的城市脉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福气之城”

6月13日,永卓控股总部大楼、永联运行中心在张家港南丰镇永联村奠基。项目既是总部中心,又集合生活服务、餐饮文化等功能,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的新变化和村民的幸福生活。总书记称赞永联村“了不起”,指出“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关怀暖人心,嘱托催征程。

去年11月,苏州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份幸福榜单里,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望。苏州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构筑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努力为这座城里的人民创造更多幸福、增添更多福气。

百姓生活更舒心。2023年,苏州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92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3个,建成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252个,开窗见绿、推门见景,到处透着“城在园中、人在画中”的美好模样。新改建体育公园6个,新建健身步道42.1公里,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周庄数字梦工厂建成运营,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区开街,传统文化名街十全街焕新亮相,更好满足了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市民出行更便捷。沪宁沿江高铁通车运营,通苏嘉甬、北沿江等铁路项目有序推进,张靖皋、海太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加强劲交通脉动。轨交11号线与上海轨交实现“无感换乘”,轨道交通6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尹山湖隧道、胥涛路对接横山路隧道、桐泾路北延等建成通车,交通能级快速提升,百姓出行更加便利。

田园乡村更美丽。在太仓城西的金仓湖现代农业示范片区,一条旅游巴士“游1线”串联起片区内文旅点位,美丽乡村组团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正焕发“美丽经济”。苏州深入推进和美乡村、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新增特色康居乡村300个、省特色田园乡村16个;昆山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吴江区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吴中区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一老一小”更暖心。去年苏州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1.3万户,为1万户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烟雾报警器,新增1438张养老床位,新建助餐点66个,建设166个“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苏州始终坚持真情为老、深情为小,倾力守护“朝夕美好”,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苏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一桩桩民生实事温润人心,确保发展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生态之城”

远眺群山如黛,近观碧波万顷,夏日的太湖苏州湾风景如画。6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2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苏州吴江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成功入选,成为我省今年唯一入选的度假区。

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苏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标准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检验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努力书写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让太湖更秀丽、长江更壮美。苏州牢记“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殷殷嘱托,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和“十年禁渔”等重大任务,加强大运河、太浦河、吴淞江等重点河湖保护,全力保障水源地安全。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质创十年来最好水平,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良湖泊。吴中区蝉联全国市辖区GEP首位。张家港入选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苏州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系统推进耕地、湿地、绿地、林地生态修复,加强“一山一策”保护利用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持续优化提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资源循环利用,打造绿色工厂、零碳产业园。2023年,苏州建成幸福河湖2200条,新增受保护湿地10万亩,打造山地森林步道35条,环太湖公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让运河更灵动,水韵更悠扬。水脉连着文脉,也接连着新时代的经济动脉,苏州做好“江河湖海”水文章。虎丘夜游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枫桥夜泊营造出江枫渔火的唯美景致,宝带桥用高科技再现串月奇观……千年大运河在苏州焕发新风采。张家港创新推出折叠黄泗浦考古遗址元宇宙沉浸式体验,长江文化品牌建设和长江文化节入选首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同里、黎里、周庄和明月湾村入选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成为苏州水乡文化的生动代表。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苏州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实际行动真诚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前、做示范,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苏报记者 赵焱 彭化成)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