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变“红利” 赋能中国经济无限潜力
近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我国知识产权审查质量效率持续提升,创新主体获得感不断增强。2023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同比增长15.4%;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9万件、外观设计专利63.8万件;注册商标438.3万件,登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13万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5842家。(1月8日 人民日报)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同时也是世界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2023年,中国共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同比增长15.4%。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其中6个指标排名世界第一。自1994年加入《专利合作条约》(PCT)的30年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国际专利申请从1994年的98件增长到2023年的73812件,申请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充分展现了中国发明创造活力不减的良好态势、以及创新驱动蕴含的无限潜力。创新活力日益增强、创新驱动硕果累累,创新的中国正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切实提升成果转化率,把“发明专利”变为“发展红利”。发明专利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只有让发明专利走出“闺中”,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实现推广应用,才能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时,要通过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强化目标导向,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度融合,从源头上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适时开展专利转化供需对接,通过搭建“信息桥”,打破发明专利供需的信息壁垒;借助开通“直通车”,为学界、企业与金融深度合作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发明专利下“书架”、上“货架”。只有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才能真正释放强劲的发展动力,让发明专利更好地赋能经济创新发展。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让知识产权发挥倍增放大效应。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乘势而上,要靠前探索、疏堵克难,为创新主体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让知识产权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增添动能和活力。中国一直致力于优化创新生态、保护知识产权,在金融服务上,2023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8539.9亿元,同比增长75.4%,惠及企业3.7万家;在审查周期上,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16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在法律保护上,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不仅降低了维权成本,也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追求。中国的创新生态正加速优化,新动能不断激活,新效能不断呈现,为“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前行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今天的中国,创新动力强劲、发展活力奔涌!知识产权带来的创新驱动活力,必将赋能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让奋进强国建设的信心更强、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底气更足。(洛杨)
来源:江海明珠网
编辑:洪俐俐
- 连云港: “15分钟养老服务圈”托起幸福晚年2024-01-11
- 江苏苏州:年轻群体竞相追捧 “鱼灯”成为新晋文化IP2024-01-11
- 江苏盱眙:“互联网+新农人”助力优质农产品“云端”出道2024-01-11
- 江苏盐城:红色IP催生“打卡热”,驱动文旅发展“新浪潮”2024-01-11
- 江苏无锡:从“治理”到“智理” 从“一线”到“民心” 智慧社区2024-01-11
- 江苏徐州: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变“生态高颜值”为“经济高价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