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泗阳:食用菌鼓起农民“钱袋子” 产业发展有了新“蘑”力
金针菇、白玉菇、蟹味菇等等,这些人们常见的食用菌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在江苏宿迁泗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上百万平方米的智能工厂内,小菌菇从种质资源研发到生长、包装,每个环节都闪烁着科技的光芒。这是科技兴农在宿迁的一个缩影。
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绿生物”)是当地食用菌产业的链主企业。最先引起记者兴趣的,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酸奶瓶”。其实,这是菌菇培养瓶。别看它小,其中却蕴藏着满满的科技含量。
华绿生物总经理助理胡明说,这个培养瓶是公司的专利,一筐中能装36瓶,过去只能放20多瓶。一筐的瓶数增多,意味着生长效率的提高,同时带来发热量增大。“如果散热处理不好,长出来的菌菇就会出现营养不良、产量低等,我们克服了散热问题。”他说。
走进菌菇生育室,云雾缭绕让人仿若置身仙境,一株株白玉菇茁壮成长。生育室外,技术人员不时在机器前操作。“每种菌菇生长所需的湿度、温度和光照时间不一样。技术人员打开培育室,就知道菌菇长势如何,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些参数。”胡明说。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胡明介绍,过去菌种都依靠进口,但往往一年时间就会退化,不得不重复从国外购买,“一方面需要付出高昂的菌种使用费,另一方面也要承担使用国外菌种的潜在风险。”
“如今,我们不仅打造了自己的研发团队,还与上海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成立了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进行科研攻关,破解菌种选育、种权保护和中试等难题,打造自主可控的食用菌产业链体系。”华绿生物常务副总经理冯占介绍,公司团队研发的灰树花(舞茸)的工厂化栽培技术,实现了国内灰树花工厂化栽培零的突破,年产灰树花2500吨,产值8000多万元。
202克、213克、198克……在菌菇包装线上,每一包菌菇经过称重器时,其重量都会自动显示在屏幕上,如果单包菌菇低于170克,便会自动“跳入”旁边的筐中。据了解,华绿生物包装技术的创新,使其产品保鲜期延长到60天以上,如此更便于行销全球。
一朵小菌菇,美了舌尖,鼓了钱袋。自2010年落户泗阳县,华绿生物已在当地建了8家菌菇工厂,每年原材料带动消耗约30万吨各类农作物下脚料,帮助15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良好的营商环境加上政策引导激励,引发了食用菌企业的集群效应,如今,泗阳拥有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25家,可年产菌菇40万吨,吸纳附近7000余名农民就业,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不仅如此,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返乡创业。
华之缘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莫远静就是其中之一。走进华之缘大棚内,只见朵朵平菇破袋而出,圆滚滚、白嫩嫩,宛如云端上撑起的一把把小伞。基地内主要栽培平菇、秀珍菇、香菇等食用菌,工人们正在忙着搅拌、打包、接种……一派繁忙景象。
“我本来在上海一家农业公司做销售经理,和对象回乡的时候,眼看我们泗阳食用菌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就决定回来自己办个厂子,带着老家人一起干。”很快,莫远静就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租赁了村里84亩土地。如今,华之缘拥有三片大棚,秀珍菇年产值约450万元,带动村民4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被宿迁市妇联评为“巾帼示范专业合作组织”。
在 “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下,泗阳县打造了食用菌种保育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和食品加工孵化园,攻坚液态菌种等核心技术,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目标。“菌”来泗阳,震撼了食客的舌尖,也带来了产业富民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 江苏淮安清江浦:“京剧+”擦亮戏曲文化名片2023-12-06
- 江苏盐城:服务有“温度”,发展“加速度”2023-12-06
- 连云港自贸片区:深耕改革试验田 建好双向开放门户2023-12-06
- 江苏泰兴:用好“亩均”指挥棒,种出发展“高产田”2023-12-06
- 泰州海陵:文体旅融合发展,刷新“城市新名片”2023-12-06
- 泰州姜堰:强村为钥解锁“富民密码”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