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淮班”——新老传承的“双向奔赴”
淮剧,根植于民间,萦绕在百姓心头,在江淮大地上绵绵生长。听淮剧、唱淮剧,高亢的唱腔中满是难以割舍的乡情,熟悉的唱本中都是难以忘却的乡愁。
如今,江苏省兴化市一批淮剧新秀崭露头角,他们用青春演绎淮剧人生,而在他们的背后,无数前辈的双手在暖心呵护和引导,这是戏曲新秀与专业名师的新老传承、双向奔赴。
在兴化市淮剧团,有一批优秀的老淮剧演员,他们身经百战,在台前幕后摸爬滚打,曾经他们也和“小淮班”的孩子们一样懵懵懂懂闯进了淮剧艺术的世界,凭着满腔热爱坚守到如今。都说戏曲演员的苦与痛,你不懂。在当时那个年代,生活里除了吃饭睡觉,老淮剧演员们就是练功,不间断地练功。不管是天赋异禀,还是后天努力,“拼命刻苦”得来的成绩,烙印在了流逝的岁月里和他们优雅的身段里。
国家二级演员、兴化非遗项目(淮剧)传承人瞿九干从小就喜欢戏剧,每次看戏都心情激动。回忆起淮剧团在乡下演出的艰苦日子,瞿九干说:“我们当时都是水路,坐船都要三四个小时,船就那么大,还要人货统装,天冷的时候真正是饥寒交迫,住在小房子里面,打地铺。”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非遗项目(淮剧)传承人汤红英也深有感触:“我们当时练功非常清苦,都是在老杂技团水泥地上练功,身上都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我从小对淮剧就特别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一路走来酸甜苦辣都有,因为对戏剧的喜爱和对舞台的仰望,所以一直不管多苦都没放弃。”
戏剧演员都是“苦”出来的,一招一式的表演里展现的尽是舞台的功底。对于小演员们来讲,老一辈所积累的淮剧技艺是他们学之不尽的,练功房里跟着老师反复练习,唱腔如何润耳入心?水袖如何灵动飘逸?动作是否规范到位?老师们教学认真,手把手地培养幼苗,特别是给幼苗“传艺”“传神”“传德”,使每位小演员在舞台演出时唱念做打的功夫日益精进。
“辛苦当然辛苦,但是有一句成语叫,叫乐此不疲。你想干的事,虽说忙点、辛苦一点,但是你的乐趣在其中,那你就值了,也就感觉不怎么辛苦。”国家二级演员陈波说道。陈波是泰州市级淮剧非遗传承人,2017年10月荣获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文化厅“乡土人才三带能手”,主演的板桥系列剧《板桥卖画》《板桥放粮》多次在央视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栏目播出。每当小演员们在台上演着,陈波就在台下转悠着。“今天他们在现场演出,我就在现场转。转了大概有五六千步。我就转转、看看、听听有什么不足的,比如说吐字,或者有哪些地方台上没有走到位了,我把它都记下来。”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小淮班”渐渐地成为兴化淮剧的“小百花”。近年来,“小淮班”学员们的参演剧目有现代戏《党的女儿》《船娘》,抗日小戏《送粮》《沙家浜智斗》,传统戏、陈派名剧《赵五娘书房会》及歌曲《红梅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小演员们就像青翠的春笋,扎根在水乡的沃壤里,他们的表演贴近观众,唱腔淋漓尽致,刻画人物准确到位,每到一处演出都受到戏迷观众的喜爱。看到孩子们已经“雏凤清于老凤声”,逐渐挑起了兴化淮剧的重担,老一辈的淮剧演员们欣慰着也期许着,他们曾经担心的青黄不接,如今变成了后继有人。“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吃苦,能够守得住寂寞,因为学戏剧它是甘苦的,你要守得住,那这条路才能走下去,才会见彩虹。”“希望我们现在的小演员们当好接班人,认真刻苦学戏,认真刻苦钻研,成为一流的淮剧演员。也希望我们兴化的小淮剧团,将来在我们整个淮剧界,成为一支非常优秀的主流队伍。”
兴化市淮剧团团长邵日胜表示,孩子们虽然接过了老同志们的接力棒,但是他们的压力还是很大,毕竟淮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传统文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还需要不断地去努力,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在思想上、品德上能有所提升,在艺术上有所提高,将来真正地能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邵团长说道。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一代代的新老传承中,传统文化的魅力将继续延伸与发扬,新鲜的血液也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传统文艺注入全新的活力。
- 1-2月江苏工业增长8.1% 位居经济大省前列2025-03-25
- 一小时速净!马拉松结束后,隐形赛道跑出“江苏速度”2025-03-25
- 从“一碗热饭”到“精神共富” 溧阳如意小食堂托起老人幸福“食2025-03-25
- 从“一米视角”完善城市功能!江苏5项经验举措入选国家级清单2025-03-25
- 入境逢花期 踏春游江苏2025-03-25
- 学习100|如何破解区域教育发展难题?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