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筑梦!他,锻造“中国芯”!
2023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泰州姜堰人陈学东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光刻机,堪称芯片制造的 “心脏”,而减振器被称为光刻机稳定运行的关键 “基石”。长期以来,由于无法突破技术瓶颈,我国减振器长期依赖进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打破这一技术垄断,2002年起,长期从事机械动力学设计与控制研究的陈学东,开始研发国产减振器。陈学东带领团队经过材料准备、组装、测试等环节反复实验,成功将地基传递至光刻机的振动降低2个量级以上,攻克国产光刻机减振器“卡脖子”难题。
纳米精度工作台是IC光刻机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制造难度极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陈学东建立超精制造装备多场耦合动力学模型,提出减扰动结构动力学设计方法,发明纳米精度工作台设计与控制技术,研制出纳米精度多自由度工作台,应用于国产首台IC光刻机和国产首台封装光刻机,助力我国IC光刻机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
陈学东说:“与国际上能够做最高端产品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总体技术测量指标和他们是相当的,某些单元的技术指标还好于他们,能够满足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DUV光刻机性能要求。”
陈学东的科研探索远不止于此。他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在机械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领域深耕不辍,为我国高性能减隔振装置的自主可控做出重要贡献。
面对传统减振技术难以满足尖端仪器装置对环境振动近零隔离的要求这一国际难题,他提出准零刚度-变阻尼减振动力学设计与控制方法,保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动态响应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减振系统的性能,陈学东发明了相斥磁性负刚度和无源频变阻尼技术。基于上述核心技术,陈学东带领团队研制了一系列高性能减隔振装置,并成功应用于陆地、海洋和空中平台的20余种光电系统/装置的减隔振任务中。这不仅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长期存在的振动问题,也为先进国防装备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油气钻机等大型重载装备领域,陈学东同样砥砺前行。为了破解油气钻机服役环境极端严苛,载荷大、冲击强、结构易畸变失效等难题,陈学东提出重载装备结构耦合/接触动力学建模及计算优化方法,研发超深钻机等抗冲击动力学设计系统,发明大型臂架结构动态试验台,应用于世界首台七千米极地超深钻机等重大装备的研制,推动我国相关装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教书育人方面,陈学东一直秉持着谦逊务实的态度和开放创新的学术精神,吸引凝聚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作为姜堰中学1980届杰出校友,5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学东回到母校,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讲学。陈学东以“兴趣、自学、抗压、生活”八个字勉励同学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同时,他精心组建了机械系统动力学设计与控制“双一流”建设研究团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打造出一支学风优良、团结协作的人才队伍。团队自组建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项目或课题近百项。相关成果支撑了国家重大装备研制和重大战略工程,满足了国家急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陈学东院士以坚定信心驱动科研创新,不仅在机械动力学与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致力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推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
在他的身上,我们见证了科技的温度,感受到了智慧的光辉。他用自己的奋斗诠释了何为“匠心独运”,何为“科技报国”的坚定情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他对国家科技进步的深切关怀与坚定信心。面对挑战,他从未退缩,始终坚信中国能够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他如同磨出光刻机“基石”的巨匠,为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学东院士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科技的殿堂,激励着后来者以坚定信心不断攀登,追寻那份照亮科技未来的光芒!
编辑 | 陆楚媛
制图 | 曹佳蓉
责编 | 周 静
主编 | 戚 翔
审核 | 孟海燕
监制 | 朱建珊
【版权声明:除泰州广播电视台自采外,“我的泰州”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音频可能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处理。】
-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泰州企业家热烈反2025-02-19
- 泰州:沪渝蓉(北沿江)高铁泰兴段箱梁架设有序推进2025-02-19
- 江苏泰州:沪渝蓉(北沿江)高铁泰兴段箱梁架设有序推进2025-02-19
- 江苏泰州:梅兰芳访美演出95周年主题国际传播启动暨系列邮品首发2025-02-19
- 江苏泰州: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2025-02-19
- 泰州:梅花竞开放 探春正当时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