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仁心仁术!他,一病一心一辈子!

来源: 编辑:宋涔玮 2024-10-02 10:05:40 查看数:0

9月29日上午10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01岁泰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当天

在瑞金医院领导和家人的陪同下

王振义在上海的家中观看了

授奖直播

王振义的名字在医学界如雷贯耳。他不仅在血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是以一颗医者仁心,为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白血病,素有“血癌”之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更是其中的凶险之王。面对这样的医学难题,王振义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诱导分化疗法。

从1978年开始,王振义院士历经8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发现国产全反式维A酸可以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1986年,他成功治疗了首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陆续使23例患者病情完全缓解。

这一成果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上海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被基本治愈的成人白血病。此后,王振义院士又与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这种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

出乎所有人意料,如此重大的科研成果,王振义毅然放弃了申请专利的机会,将自己和团队研究出的成果几乎以无偿的方式交付给了当时的医药市场,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30多年前,“全反式维甲酸”一盒只要11块钱,被患者称为“特效药”。哪怕多年过去,成本不断攀升,这盒药也只要290元,还被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这与其他肿瘤类疾病动辄数万元的治疗费用形成了天壤之别。

“余于病者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是王振义坚守的信条,慈善事业也是他一直践行的,他一生获奖无数,但几乎每一次获奖,他都将大部分奖金捐出。多年来,累计捐款超过千万。在他的带动下,瑞金医院的“广聚善爱”慈善基金吸引了大量捐助,设立了近30个分支项目,惠及广泛的社会群体。

王振义院士非常注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德的传承。从医执教75年,王振义言传身教,共带教33名硕士、22名博士,培养了包括陈竺、陈赛娟、陈国强3位院士在内的一批批医学人才,开创了“一门四院士”的传奇。

王振义培养扶持了几代血液学领域的中青年才俊,这些人才力量极大推动了中国基础和临床血液学与相关学科发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他说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血液学研究要后继有人。

他甘为人梯,为有能力的年轻人引路,如今,他的学生们传承了老师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他的勤学钻研和医德仁心,也激励着一个个优秀人才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王振义院士以医术为舟,以仁心为帆,不仅开创了白血病治疗的新纪元,更以无尽的温暖与关怀,抚慰了无数病患的心灵,成为了医者仁心的光辉典范。

王振义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素雅的牡丹画,王振义说,他想做一株清贫的牡丹,对事业要看得重,对名利须看得淡。

在王振义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医学的温度,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大医精诚”,何为“医者父母心”。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上的辉煌成就,更在于他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医学的殿堂,激励后人不断前行,追寻那份照亮生命的光芒!


编辑 | 赵采薇

制图 | 曹佳蓉

责编 | 周 静

主编 | 戚 翔

审核 | 孟海燕

监制 | 朱建珊

【版权声明:除泰州广播电视台自采外,“我的泰州”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音频可能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处理。】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