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丹心报国!他,此生只做一件事!

来源: 编辑:汤晨洁 2024-10-01 10:25:10 查看数:0

2024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发奖章、证书。这位85岁高龄的院士问鼎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

从卫星数据85%依赖国外进口,到实现85%的自给率;卫星遥感分辨率从5米、3米、2米、1米做到0.5米……李德仁丹心报国,擦亮苍穹慧眼,建立起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

1939年12月,李德仁出生在江苏泰县溱潼镇人(现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在他小时候的旧居堂屋里挂着一幅曾祖父李贞发手书的“李氏家训”,流传已有百年。李德仁最先记住的是家训开头的两句话,八个字“爱我中华 兴我家邦”。

深植于心的家训和严格的家教自小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德仁,11岁时,他开始了在泰州中学的学习生涯,至今,他办公室的书柜里还保存着一张那时候的成绩单:除了体育,各科都是满分。

中学时期,除了成绩优秀,他已经有了一项独特的兴趣爱好:借助平板测量仪,他测量出了泰州中学背后“小泰山”的高度,他和测绘工作,有着不解之缘!冥冥之中,科研报国之路就此开启。现在的他已然是我国测绘、遥感专业方面的“泰山北斗”!

1957年,从泰州中学毕业的李德仁被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测绘高级专业人才的大学——武汉测绘学院录取。

1982年,李德仁前往联邦德国深造。留学期间仅两年,他就完成了博士论文,他创立的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并获得了斯图加特大学历史上最高的论文得分,至今无人超越。

这样的成绩让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在极为优厚的待遇面前,李德仁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用学到的知识回报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

回到祖国的李德仁投身遥感事业,40年来,经过不停歇的思索、创新与奋斗,李德仁引领了我国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使中国走向遥感强国的创新之路。

当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空天信息时代。耄耋之年的李德仁仍在科研报国的路上操劳着,他将目光锁定到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东方慧眼”项目。

“‘东方慧眼’将于2027年到2030年建成全球服务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智能、实时的遥感信息服务。”李德仁对它的未来满怀憧憬。

在所有工作中,教师是他非常看重的身份。留学归国至今,李德仁一直在母校武汉大学任教。数十年的光阴不负他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言传身教的用心。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跻身国际领先行列,“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连续多年名列全球第一。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都离不开李德仁团队的付出。

李德仁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各有建树,说起他们的成绩,李德仁如数家珍:一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们的梦想几乎都是从“测绘学概论”这门课开始的,从1997年9月开始,李德仁等七位院士和多位专家学者联袂授课,年年讲年年新,选课和旁听生已扩大到校外。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李德仁一步步引领他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下报国之志。


这些年,从支持青藏铁路测量到参与汶川抗震救灾,从北京奥运会安保到数字敦煌工程,从南水北调可行性分析到城市拥堵问题数据收集……在李德仁看来,国家有需要、人民有需求,就是科学研究最大的动力。

李德仁院士,用他的爱国丹心和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家精神与将“以国为重”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的深刻内涵。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以科技报国为己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编辑 | 赵采薇

视频采制 | 陆 彬

制图 | 成 婷 吴思斐

责编 | 周 静

主编 | 戚 翔

审核 | 孟海燕

监制 | 朱建珊

部分图片 | 新华社 央视新闻

【版权声明:除泰州广播电视台自采外,“我的泰州”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音频可能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处理。】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