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小伙退伍回农村,从零开始,闯出新天地
刘银祥在田间察看芡实生长情况
近日,靖江市马桥镇九一村村民刘银祥忙得不可开交,今年试种的80亩芡实获得丰收,他和工人们一起忙着在地里采收、分离果实。1980年出生的刘银祥当过消防兵、种过水稻小麦,如今又开始尝试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
现在的刘银祥皮肤被晒得黝黑,与过去比简直判若两人。“天天泡在田里,黑得连拍照都看不清脸了。”刘银祥说,2002年退伍回靖后,他没有跟大多数战友一样,选择找份安稳的工作,而是决定回到农村,在农田里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在农村当然要种地,退伍前,刘银祥没干过农活,甚至连一些农作物的品种都分不清,一切只能慢慢摸索。那时,规模化种植刚刚兴起,九一村种植规模最大的是传统作物。刘银祥跟在村干部身后,一起到农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一起参加选种、育种。渐渐地,刚20岁出头的刘银祥有了些农民的模样,了解了“五粳”和“南粳”水稻的区别。
2008年前后,九一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刘银祥也入股,加入到规模化种植中。尝到甜头后,他个人又承包了140亩农田,引进“最好吃的大米”——南粳5055种植。
这两年,传统农作物的产量和价格都遭遇瓶颈,刘银祥觉得,是时候尝试一下新农作物品种了。他到周边多个县市考察,发现在苏州有一种叫作“鸡头米”的东西非常受欢迎。“鸡头米的学名叫作芡实,是一种水生作物,不仅售价高,而且卖得俏。”刘银祥介绍,芡实原本是一味中药材,现在被作为保健食品食用。
刘银祥在网上搜索了芡实的种植技术,发现并不是特别难,在我国很多地方被广泛种植。而且,芡实的栽种期和水稻差不多,可以和小麦轮作,不至荒废农田。于是,他决定尝试种植芡实。
去年年初,刘银祥到苏州种植户那里,买种子、学习种植技术。当年4月初,他开辟了10亩试验田,种下芡实种子,自己尝试育种。“育苗时不能断水,水深要随芡苗生长逐渐增加,芡苗心叶不能被泥埋没。”刘银祥很是认真,土质、水质是否适合种子生长,温度是否适宜,他几乎天天记录芡实种植日记。
一个多月后,看着水面上渐渐冒出的芡实小苗,刘银祥知道自己育种成功了,终于松了一口气。去年6月,小麦收割完成后,他便将芡苗移栽定植于麦田,一次性种植了60亩芡实。
“芡实对温度要求较高,夏天连续高温或者降雨都对芡实的生长不利,会影响其产量。”刘银祥介绍,随着植株逐渐长大,所需温度也增高,一般20℃至25℃最好,农历夏至到大暑,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气温要求25℃至30℃,处暑前后,开花结果期气温20℃至30℃较适宜。
去年8月中下旬,田间的芡实成熟了,但加工芡实又成了刘银祥遇到的新难题。芡实只有中间的白色果实可以食用,加工时需要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后再除去硬壳。人工加工芡实非常耗时耗力,刘银祥购买了一套加工设备,借用农机合作社的场地进行加工。
“芡实的产量不高,一亩地仅收35公斤左右,但是售价高,每公斤能卖到200元。”刘银祥说,除去人工等成本,芡实亩纯效益有4000多元。
尝到甜头的刘银祥,今年将芡实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近日,又迎来大丰收。“因为售价偏高,本地市场芡实销量并不高,大多是卖到浙江、上海等地。”刘银祥说,今年请了不少村民来帮忙,大家都对种植芡实很感兴趣,他计划跟村民一起合作,扩大种植面积,在靖江推广芡实种植,让更多的靖江市民了解芡实、食用芡实。
编辑:岑丹
责编:戚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