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散文化结构、多角度叙述呈现真实中国

2023-03-14 09:46:48 来源:凤城泰州网

——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评析

王 洪


摘 要:《我和我的新时代》“多视角”讲好“新思想”,“好故事”阐释“新思想”,让思想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关键词:个体叙事;散文化结构;创新表达;以人为本;时代话语


新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束光,聚起来就是照亮一个伟大时代温暖的光芒。

国家广电总局指导,全国各省级广播电视台及香港、澳门广播电视机构联合制作播出的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一集聚焦一个人的平凡故事,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回眸领袖足迹、感悟思想光辉、壮写时代风貌。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壮阔山河。新时代,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在朴实无华的幸福记忆中,再现领袖与人民在一起的温暖瞬间,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中笃行不怠地奋进新时代。

一、个体叙事、散文化结构,“形散而神不散”

《我和我的新时代》运用多点抓取个体叙事的散文化结构,实现宏大主题下的共情传播。

这一系列微纪录片,无论是其取材还是呈现给广大受众的影像,让人们领略到的是领袖与人民、祖国与家庭、时代与个人的交融与依恋,将微观讲述置于宏大主题之中,“形散而神不散”。

整个系列在规定的时长里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从不同的人物素材里撷取适用的材料,不拘一格地组织和结构成篇,让个体的叙事有了充分的表达空间。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在即时的历史横断面上,但每一集的讲述人的人生都与人民领袖、伟大的党实现了同频共振。

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的是与总书记亲切交流过的干部群众,有的则与总书记有过书信往来,还有的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怀的群体代表以及取得非凡业绩的人们。

第三集《胡同的故事》,通过退休职工李长林讲述富有北京胡同生活情调的感受,向受众展现了一条叫雨儿胡同的胡同新时代十年的变迁和胡同里的幸福生活,用平实的话语烘托出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的关于北京老城区改造的重要思想。

第十一集《我的“无穷之路”》,把人物放在一个对比强烈的环境中,平行的蒙太奇结构产生的反差感,恰恰激发起人们观看纪录片时强烈的情感共鸣。

故事的主人公陈见儿是中国香港TVB的主持人,她用自己的脚力在祖国内地拍摄了一部叫《无穷之路》的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了脱贫攻坚中最美的风景。在拍摄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并将这种感动通过镜头传播给世界。

尽管系列微纪录片中各自的故事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外在之“形”,但附于之上的“神”即要表述的主题明确而集中,那就是蕴含在不同的“形”之中领袖的人民情怀和人民爱戴领袖、伟大的党的深厚思想感情。

正是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个体经验的挖掘和调度中,纪录片实现了对主题认知层面的共情。这在今天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短视频创作中是值得称道的。

二、创新表达方式,让人物和故事入脑入心

《我和我的新时代》创新表达方式,人物故事走心入脑,传播力得到提升。

以第一人称讲述人民情怀,其个体叙事策略的着力点要放在创作者与讲述者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上。

与一般认知的纪录片表达方式不同,《我和我的新时代》全部放弃旁白式的解说,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作为串连各片的结构线,用同期声和影像素材中的原声加以辅助,不仅完善丰满了全片声音语言,而且其声音的真实感摒弃了说教与他者视角的情感缺失。

浓重的方言不仅将人们一下就带入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更让人从人物家乡话中一起参与到他们身边事的体验中。

说家乡的话,讲身边的事,流露出的正是爱党爱国的情愫和对人民领袖的衷心拥戴。

在第二集中,“小巷总理”朱国萍一句“阿拉基层工作做好了,老百姓满意了,老百姓高兴了,党中央就放心了”,就将视频画面定格在了大上海平常的市民生活里,也折射出思想引领的无穷伟力。

《我的大湾村》里,表现的则是安徽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余静的奋斗故事。

无论来自于现代化的大城市,还是身处革命老区,她们有着不同的人生,却感受着一样的感动,那就是留在她们记忆中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调研中温暖的话语和亲切的问候。

总书记与朱国萍3次握手、3次对话的场景在她深情地复述中一一得到呈现。

当然,河南信阳东岳村的杨长太用“最小的书记给最大的书记”做“1分钟汇报、200个字、3次握手”中的“1、2、3”,生动地演绎出那令人动容的一幕。

总书记“带动更多的乡亲向致富路上继续奔跑”的嘱托,犹如力量之光给了杨长太“浑身的力量”,鼓足干劲带领更多村民探索致富的新路。

伟大而生动的实践,让思想焕发出无穷的伟力。纪录片通过这样的个性、结构和意蕴,创设出了独特的价值魅力和审美愉悦,进而提升了该片的主流传播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关照时代话语

《我和我的新时代》坚持以人为本、关照时代话语,让平凡的故事呈现真实的中国。

适应新媒体的策略,在集体话语的框架下的个体话语表达,这是主流媒体使命意识在当下的具体实现路径。

百姓故事展现时代变化。第一集中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如同苏南农村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爷爷,“用60年的时间,帮农民做一点事情”,这是作为开篇第一集。在赵亚夫帮扶下富起来的戴庄村村民朴实追忆中,徐徐地展开平凡的故事、真实的中国。

在一幅幅青山绿水的画面语言给予的视觉冲击力的索引下,作为个体的深情讲述和作为集体的话语呈现,那“蝶恋花”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再现出赵亚夫“把成绩写在大地上”,认真践行总书记关于农业要科技创新的嘱托。

《我和我的新时代》力求在撷取人物与场景的典型化上下功夫,特别是关照到主人公在某一特定的场景中的成长经历,在艰苦的磨砺中体现人文的光辉。

不管是“塞罕坝上父子兵”,还是来自十八洞村的“绣娘石顺莲”,当杨长太讲到自己从一个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一个产业链的支部书记,镜头给予他以充满自豪的特写,又在全村人由衷的笑声中结尾全片,既是对平凡的状写,又呈现了真实的中国。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59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与艺术作伴,与文物相守。历数她筚路蓝缕的敦煌学研究,在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专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中,解读出敦煌艺术的崇高之美。“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敦煌背后的故事及透射出的人文之光。

《我和我的新时代》2022年10月11日起在全国各省级卫视陆续播出。台、网、微、端协同联动,中国视听、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B站、抖音、快手等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同步上线。

《我和我的新时代》“多视角”讲好“新思想”,“好故事”阐释“新思想”,让思想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