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从天际传来的画卷

2023-01-13 15:09:19 来源:凤城泰州网

——纪录片《航拍中国》的内涵及其表达

金震茅


摘 要:航拍纪录片主要是依托航拍技术,以空中视角俯瞰大地风貌,立体化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景观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文章以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分析在航拍视域里呈现的思想内涵,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揭示其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关键词:纪录片《航拍中国》;内涵;表达


智利导演古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如果说纪录片是国家相册,那么航拍纪录片就是相册中最有魅力的那一张。

航拍纪录片主要是依托航拍技术,以空中视角俯瞰大地风貌,立体化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景观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它为受众更好地了解山川之美、河流之美、家园之美、人文之美打开了一扇窗。本文以《航拍中国》为例,分析纪录片在气象万千的锦绣山河中呈现的深刻内涵,在《航拍中国》美轮美奂的表达方式里,重点揭示了蕴含其中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一、内涵:航拍美学视域下的“国家相册”

总有一些风景,是我们的想象到达不了的地方。目前播出的纪录片《航拍中国》第1到第3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上天入地,不仅呈现出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活图景,而且具有引领受众与时代同行的更深层寓意。在航拍的影像里,受众遇见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中国。

1.现代化成就见证“中国奇迹”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伴随纪录片《航拍中国》熟悉的开场白,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是千里沃野,江山如画。“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模样。”纪录片《航拍中国》用宏观鸟瞰与微观关注相结合的影像语言,对准了中国大地上的新风貌、新变化,彰显当下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国奇迹”。比如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第10集“宁夏篇”中,从高空俯瞰,曾经荒无人烟的大漠,如今建起了沙漠奶牛场、云光伏发电场等现代化设施,昔日的黄沙之地焕发出蓬勃生机。再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第2集“四川篇”中,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2017年,西成高速铁路建成通车。片中说:“从成都到西安800多公里,古人至少要走一个月,现在坐高铁只要3个小时。”被现代化奇迹“拉近”距离的还有宁波和上海。《航拍中国》第二季第1集“浙江篇”中,随着飞机飞越杭州湾跨海大桥进入舟山群岛,浙江全貌得以呈现。航拍俯瞰杭州湾跨海大桥,一条全长约36公里的桥梁,建造者在海底打下5000多根钢管桩,最长的一根,大约30层楼高。大桥建成后,从宁波到上海的时间,由4个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

在第二季《航拍中国》第7集“江苏篇”中:集中介绍了日新月异的高新工业园区、苏州城市地标东方之门、矗立苍穹的南京紫峰大厦、夜景中熠熠璀璨的江苏大剧院等。在《航拍中国》的视角下,江苏的现代化发展成就振奋人心。受众真切地见证了飞速发展的中国,进而增强了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2.生态美主题体现文明精髓

生态美作为纪录片《航拍中国》的核心主题,在片中被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受众在片中真切地感受绿水青山的中国、生态文明的中国。《航拍中国》第二季第3集“内蒙古篇”中,对于内蒙古自然景观的展现,昭示着人类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和治理自然。在本片中,跟随航拍器从空中眺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正是30年的治理使曾经“黄沙漫天”的荒漠重换新颜。片中说:“在库布其,人们驯化了1000多种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发明了100多种生物固沙的方法。干旱的土地,放置下光伏阵列,用阳光发电。让植物在太阳能板的庇护下,愉快成长。让动物,在荒漠中安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趋势,也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航拍中国》第二季第1集“浙江篇”展示杭嘉湖平原的生态循环农业:人们在低洼的地方建水塘养鱼,挖出的河泥又在水塘四周种桑树,桑树长出的桑叶用来喂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桑,从而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格局。

《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选取了云南、安徽、贵州、山东、天津、山西、吉林、湖南、河北、宁夏等10个省市自治区,片中更加突出生态保护的理念,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在第2集“安徽篇”中,受众可以看到“在安徽的扬子鳄保护区,16000条扬子鳄将重回自然”。在第7集“吉林篇”中,呈现的是15座瞭望塔坚守无边的长白山林海。在第5集“天津篇”中,呈现的是在天津的七里海,上千只东方白鹳翩翩起舞。而在第1集“云南篇”中,受众欣喜地看到西双版纳的象群与人和平共处,其乐融融。生态文明在《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中,呈现出更加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和谐相生的美丽景观。

3.软实力元素传递文化自信

《航拍中国》在“俯瞰美丽中国”的同时,注重对地域文化的展现和发掘,如拼图般构建起中华文化的绚丽图景,展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从而发散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在素有“帝王之乡”美誉的徐州,《航拍中国》第三季“江苏篇”将镜头对准了“汉风三绝”——汉兵马俑、汉墓和汉画像石,立体展现这背后的两汉文化。《航拍中国》第二季第3集“内蒙古篇”,受众看到的阴山岩画古迹,有着独特的历史文物价值。在天空中,纪录片向受众展示了如同画布一般的阴山。在这块两万平方公里的画布上,有超过五万处阴山岩画被人们发现,而刻画的时间则至少延续了上万年。同样的,大昭寺建造的过程和忽必烈开辟元朝的历史,都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含量。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第8集“湖南篇”中,在湘北,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在航拍的视野下寥廓深远。在湘西,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使凤凰古城扬名于世。航拍镜头把文化的深刻内涵撒播在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中,湖湘文化的担当与沉思,流淌于天际遨游之中。《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第2集“安徽篇”的一大亮点,就是在皖南线的拍摄中重点着墨于徽州文化,壮阔的航拍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航拍镜头下,水网交错中搭建起的中国南方民居的经典建筑群落,犹如打开的一幅恬淡的山水画卷。纪录片中,皖南部分所呈现的不仅是湖光山色,更是徽文化和谐、善治的精神内涵。人文的深邃与自然的秀美浑然融合,影像之中文化之脉延绵不绝,惠泽至今。

二、表达:影像史诗画卷下的独特呈现

纪录片《航拍中国》注重航空摄影的影像空间创意和美学意境营造,陌生化视角的背后是纪录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1.从“自然物境”到“人文情境”的跨越

纪录片《航拍中国》讲求情景结合,以情动人,实现从被动地接收“美”,到主动感受“情”的转变。由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第2集 “海南篇”中说:“离开七连屿,前往永乐群岛。从高空看,这仿佛是大海的瞳孔,人们称它为蓝洞,这是一种形成于亿万年前的自然奇观。冰川融化后,海水灌满了曾经的溶洞,形成了一个蓝色的深渊。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深海洋蓝洞。它的深度超过300米,未知领域激发着科学家探索的兴趣,想要接近蓝洞,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蓝洞四周岛礁密布,人们只有在潮水最高的时候,才能乘坐小船进入,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往日起伏的海面仿佛被熨平,大海变得安静。”当受众看到这里,耳边仿佛响起大海平缓的呼吸声。随着镜头的拉远,该集结尾说:“面向海洋,更能感受到风的来向。一个新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海洋,愈加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桥梁。”在这一刻,受众感受到了大海的胸怀,感受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这不仅仅是“云端旅游”“空中看景”,更是当代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景中全是情,情中全是景。在《航拍中国》第一季第1集《新疆篇》中,受众看到大地上铺着一幅由辣椒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顿时油然而生,这是对中国梦最生动、最真切的表达。《航拍中国》第二季“江苏篇”更是凭借“颜值”,让受众感受到片中丰沛的情感。片中讲述:古代苏州文人引太湖水入园林,形成了具有文人审美精神的苏州园林;依水而建的周庄古镇,桨声欸乃,灰瓦白墙,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大批现代化集装箱在航运重镇启东装船出海,抵达世界各地;秦淮河孕育了金陵古都和秦淮文化,依托河流汇聚成今天的文教中心……当受众随着《航拍中国》的镜头御风而行、从天空俯瞰大地时,满满的都是对祖国的爱与柔情,心中升腾起的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眷念和最深沉的礼赞。

2.从“空间构图”到“一镜到底”的爆燃

纪录片《航拍中国》通过色彩、光线、面积、线条的选择,旋转、平移、推拉等运动镜头的拼接,直线与曲线的组合,冷色与暖色的冲击,独特的画面构图形成强烈的形式美感。如《航拍中国》第三季第1集“云南篇”中,画面呈现的3000级的梯田,这是哈尼族人的史书,高空镜头下的哀牢山变成了一种线条与色彩的艺术。再如《航拍中国》第二季第7集“江苏篇”中,航拍师运用长焦而非广角镜头,充分展现泰州兴化千垛景区里,星罗棋布的小块垛田连成一片,把大地染成生机盎然的翠绿,给受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这些鲜活饱满、富有弹性的画面语言,显现兴化星罗棋布的纵横垛田和满目苍翠的色彩效果协调统一,俨然形成一幅精美的天然水彩画,呈现给受众的是泰州兴化欣欣向荣、万物有灵的唯美境界。

“一镜到底”的拍摄创意在纪录片《航拍中国》中运用自如,恰到好处,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如《航拍中国》第二季第1集“浙江篇”中,“一镜到底”场景飞行的拍摄从万米高空直到鱼塘水底,实现了从空中到地面镜头的无缝过渡。第2集“四川篇”中,航拍镜头通过一镜到底将川菜和川剧串联呈现,生动的镜头语言使受众对四川的地域文化印象深刻。在《航拍中国》第二季第7集“江苏篇”中,面对不适合高空鸟瞰的精巧玲珑的苏州园林,拍摄时让无人机俯冲下来,穿过亭台楼榭,最终对准在戏台上演唱昆曲《牡丹亭》的一对演员,实现了从高空大全景到演员近景的大范围景别变化,这样穿堂而过的视角贴合了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设计特色,“一镜到底”的手法带给受众“别有洞天”的感受。

3.从“地理图景”到“科普知识”的传播

纪录片《航拍中国》从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尽可能将每个省区市呈现得全面立体。在一定程度上,《航拍中国》内容犹如一本地理教科书,让受众在观看的同时,重新发现中国地理图景。《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第5集“天津篇”中,一座座崛起的地标,滋养润泽着一座城市,同时,也是受众眼中的网红打卡地。在片中,既有披着现代外衣的老车站、情侣钟爱的大光明桥、探出云端的津塔、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园的五大道街区,也有金色的东疆湾沙滩,高耸亮眼的津沽网红打卡棒等,看着流光溢彩的天津,让人心生感慨,更感振奋。纪录片通过展示天津这些独特建筑、海洋文化、人文风情,受众不由得赞叹于天津的自然胜景、人文历史以及当代的创造成就。

《航拍中国》每集还可以说是一部科学严谨的科普读物,科普知识十分丰富。如第三季第5集“天津篇”中,对海河、五大道、大沽灯塔等作了科学的介绍,普及了相关知识。《航拍中国》第一季第1集“新疆篇”中,对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冰川融水水源补给、绿洲农业和人类活动对冰川的影响、阿尔泰山的最低雪线形成的原因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片中对有些知识点还作了突出强调,如介绍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利用山的坡度,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受众观看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科普知识的魅力。《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第9集“河北篇”在对“嶂石岩地貌”中最绚烂的嶂石岩进行地标打卡的同时,重点说明嶂石岩区别于其他丹霞地貌的独特之美,介绍嶂石岩的红是“这种沉稳的红,是经历过18亿年前的火山喷发,14亿年前的海洋洗礼之后,才有的沉稳”。看到这里,嶂石岩的婉约与豪放就在此直观地展现在受众眼前,构成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尹玮.《航拍中国》邀你俯瞰大美湖南.长沙晚报,2020年5月26日.

[2]吴晓东.《航拍中国》第三季:从天上看中国,原来可以这么美.中国青年报,2020年6月12日.

[3]唐俊.《航拍中国》第三季:影像之中的文化自信.人民网,2020年6月8日.

[4]邱伟.《航拍中国》第三季再展祖国山河之美.北京日报,2020年5月25日.

[5]王欢 侯婷婷.《航拍中国》第三季展现云南天际美景.云南日报,2020年5月22日.

[6]张楠.《航拍中国2》江苏篇刷爆朋友圈 每张图都美得“不像话”.扬子晚报,2019年3月11日.

[7]张清.大美天津 魅力四射.天津日报,2020年5月27日.

[8]祖薇.《航拍中国》第二季收官 用写情书的方式鸟瞰中国.北京青年报,2019年3月11日.

[9]瑞颖.《航拍中国》:从这部纪录片开始了解中国!.人民日报客户端,2021年11月30日.

[10]刘玮 马乐.《航拍中国》:凝神聚气 大美无言.光明日报,2017年4月21日.

[11]王嫣.《航拍中国》:大美湖南即将惊艳亮相央视.红网,2020年5月28日.

(作者系常熟市广播电视学会会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