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2022-04-29 10:52:52 来源:凤城泰州网

——甲骨文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及其表达

金震茅


摘 要: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本文分析甲骨文纪录片的文化内涵,述说甲骨文孕育的智慧与文明。同时,通过甲骨文纪录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充分表明甲骨文已经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印记,而是受众可以随时把握到的震烁人心的文化脉搏。

关键词:甲骨文纪录片;文化内涵;表达


甲骨文,刻于龟甲兽骨,主要用于占卜和记事,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120多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沉睡多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视野。2017年,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凸显了甲骨文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本文分析甲骨文纪录片的文化内涵,述说甲骨文孕育的智慧与文明。同时,通过归纳甲骨文纪录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着重指出:甲骨文纪录片就是要带动甲骨文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燃”起来,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一、内涵:绵延甲骨文融入基因的文化根脉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是中国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目前已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作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纪录片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以及历史充分展示出来,让受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1.发现甲骨文:揭开中国历史秘密

这是一个遥远的时代,它以玄鸟做图腾,以甲骨做占卜,以青铜为礼器,它的名字虽然常常出现在史籍当中,但其真实历史却总是若隐若现,以至于许多学者疑窦丛生,甚至认为根本没有这个时代。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集纪录片《甲骨风云》介绍公元前1300年,一位叫盘庚的商王率领其部族几十万人,由黄河东岸迁居到太行脚下,洹水之滨的地方。从盘庚迁都到纣王亡国,神秘的商王朝立国273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古代典籍中“殷墟”两字时常出现,但它到底在哪里呢?片中讲述:神秘甲骨的出现揭开了这个王朝湮没已久的秘密,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使得商的历史伸手可及,而且一直处于传说中夏的时代,也变得可信。中央电视台播出的3集纪录片《发现甲骨文》第1集“龙骨惊现”讲述1899年夏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罹患疟疾,在生病吃药的时候,发现一味名叫“龙骨”的药上,刻有神秘的文字,甲骨文因此而发现。许多知名学者都迷上了这种文字,并纷纷开始研究。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发现,这些应属于商代的文字。4集纪录片《尘封的王朝》第2集“神谕之骨”则同样反映的是商朝的发现。一系列的甲骨文题材纪录片用大量的镜头语言证明,正是由于甲骨刻辞中对商王朝的生动记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文明古国的存在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正是甲骨文,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甲骨文纪录片还通过殷墟甲骨对商王朝存在的时间进行了论证。4集纪录片《破译甲骨文》第3集“相差500年”讲述公元前一世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商王朝一共773年。后来人们从古墓中发现了《古本竹书纪年》,它比《史记》成书的时间还要早两百年。《古本竹书纪年》说:商朝从盘庚迁都殷后,经过273年被周武王所灭;而《史记》描述的时间段却是773年。两书比较,《史记》所写比《古本竹书纪年》足足多出了500年,谁对谁错呢?片中反映经过专家的研究和论证,他们断定《古本竹书纪年》是正确的。因为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面得到确切的时间证据,确认商王盘庚迁都到商朝灭亡,只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本《古本竹书纪年》与传统的正史的记录背道而驰,被孔孟之道的儒学家贬斥为“悖逆之书”,所以被禁止流传了近一千多年,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掘起来研究。

2.史说甲骨文:标志成熟文字体系

甲骨文是以载体命名的,“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它以其浩瀚广博书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世界。中央电视台播出的8集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第2集“高天长河”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在对甲骨文的历史叙说中,片中强调甲骨文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纪录片《神秘甲骨——中国现存较早的汉文字系统》定义甲骨文是一个系统性的文字,因为它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表达意思,这个就是成熟的文字体系的标志。该片挖掘甲骨文的来龙去脉,讲述甲骨文的前世今生。甲骨文是一种活文字,相比其他古文明,如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等,它们的古文字早已成为死文字,唯有中国汉字延绵几千年直到今天,甲骨文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创造力。

从甲骨文开始,汉字一直在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变革演进。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甲骨文探秘——“六书”传古今》探索甲骨文的造字艺术与千年演变之旅。片中介绍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多。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构造“六书”,也就是“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甲骨文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3.释读甲骨文:保存人类文明密码

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是千年中华文明的标志,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甲骨文的发现及大量考古成果,确定无疑地证明,中国历史上不仅有开端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而且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文明,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古老文明之一,其辉煌成就不仅为世界文明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山东电视台拍摄的7集纪录片《史说汉字》第2集“尘封甲骨”通过反映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展现了曾经失落的殷商历史片断和文明。片中说:“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天才学者,他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字的研究,王国维复原了殷王谱系。隐藏于甲骨背后、曾经失落的殷商文明初露端倪。”甲骨文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为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提供了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纪录片让受众直观地认识到商朝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农业非常发达,在甲骨的占卜中经常会看到有关耕作的卜辞。正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集“商代文明”说的那样:“甲骨文的发现,让我们在发现了商代文明的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古文字的源头,由此逐渐寻觅到中国智慧的源头”。

当然,甲骨文发现120多年来,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能与现在使用汉字相对应的不到1500字,甲骨文破译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集纪录片《消失的神秘诸侯国》介绍姚河塬遗址发现的两块甲骨文,一块是牛的肩胛骨,上有两行刻词,35个字;一块是龟的腹甲,上有20多个字。其中龟腹甲骨文,属于微刻甲骨文,20多个刻字全部集中在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范围内。姚河塬遗址发现的甲骨文的内容,至今仍然尚无定论。这也说明甲骨文的破译之路依然无比漫长。

4.体验甲骨文:成就汉字文化存在

中国是一个崇拜文字的国度。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每一个中国人都依赖汉字所创造的文化而存在。甲骨文源自于先民对自然与人的本质的心灵观照而创造出来的,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为,创造成一个个表意字符。系列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第22集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有这样一个场景:“那一天,金风送爽,明月如水,王府上高朋满座,名流如云。王懿荣把一块块精心整理过的龟甲兽骨送给大家传阅观赏。然后他兴致勃勃地举杯祝酒,郑重地告诉在座的高朋名流,甲骨上镌刻的画纹符号是文字,是商代中后期的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就这样,沉睡多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视野,沉寂千年的历史瞬间鲜活起来。片中可以看到甲骨文中一部分象形文字屈伸自如、生动活泼、稚气可爱,有一种奇特之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纪录片《甲骨文探秘——甲骨惊天下》展示了12个甲骨文字,片中要求猜12生肖,文字体验的现场效果非常热烈,体现出智性的深刻与甲骨的厚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3集纪录片《发现甲骨文》通过大量甲骨文字的展现,让受众体验到甲骨文点画、直画、曲画天真烂漫的笔法特点,领略到殷商甲骨文苍古雄劲、灵动多姿的艺术风格。特别是片中呈现的“涂朱甲骨”,给人以光艳醒目、红润亮丽的感受。正是这一抹鲜红,仿佛凝结了殷商先人的悠悠情愫,历经3000多年岁月的磨砺,依然光彩耀眼。片中总结说“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中国的历史,特别是文字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这部纪录片,受众体会到虽然商朝的历史遥不可及,但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甲骨文,历史依然能够保持近在眼前般的鲜活。

二、表达:焕发甲骨文契刻字符的蓬勃生机

甲骨文纪录片以多元化的表达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营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在甲骨文与纪录片的对话中,甲骨文文化的深厚内核让甲骨文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1.用直观的视觉形象与文字意蕴巧妙结合

甲骨文纪录片用直观的视觉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冲击力,结合历史的厚重与文字的意蕴让纪录片吸引受众眼球。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1季第9集《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柶》,片中一开始用动画方式呈现一块甲骨,片中解说:这是最早的“王”字,像竖放的钺。钺是一种兵器,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王权最大依仗是军权,“王”字由此而来。受众看到的甲骨文是刀刻而成,刀的锐钝,骨质的硬软,使文字的笔画粗细不一。笔画的连接处有所剥落,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字形刚劲瘦硬。“王”是甲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字之一。接着呈现的“嵌绿松石甲骨”是殷墟出土的一件镶有绿松石的特殊甲骨,片中说“这片兽骨记录了商王的一次田猎,壬午日,王在曌塞巡游,为了田猎而进入麦山之麓,捕获了一只野牛,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田猎好比当时的军事演习,是重要的仪式。野牛体形巨大,难于捕获,为了纪念这次田猎,王将此事刻在野牛的肋骨上,并嵌入象征王权礼器的绿松石,彰显权威”。背景配音随着解说响起,商王巡游时候的马步声,商王捕获到野牛时野牛发出的悲鸣声,受众仿佛看到了商王田猎的场景。这样的叙说既有情节,又通过光影和色彩的有效搭配增强甲骨文瘦劲坚实的视觉形象,显示了它的珍贵和神圣,是殷商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甲骨文是古人思想感情的图画形式,是记录语言信息的视觉符号。山东电视台拍摄的7集纪录片《史说汉字》第2集“尘封甲骨”对甲骨文字的内涵进行详细的阐述,片中说:“风雨雷电的‘风’字无法表示,古人就用凤凰的‘凤’代替,有时会在‘凤’的右上方加一个‘凡’的声符。凤鸟的长尾经风一吹翩翩起舞,便代表‘风’字。”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集“商代文明”对卜辞“田”字进行了细致的解释:“田”的形状像棋盘状耕地,田中有阡陌沟洫,一纵一横,形成若干方块田,这正是我国古代井田制的特征。甲骨文经过演变和传承,一代代流传下来,从祖先的心里一直流传到我们的指尖。

2.用契刻的古朴之美与特效运用有机相融

“你看着甲骨文,甲骨文也在看着你。”甲骨卜辞之神话,契刻书法始萌芽。从纪录片《发现甲骨文》《甲骨风云》《破译甲骨文》《神秘甲骨——中国现存较早的汉文字系统》等一系列甲骨文题材纪录片来看,甲骨文字早期的书写方法,大多是契刻,随体异形,婉曲舒徐,纪录片通过鲜明对比强化构图,进一步丰富了以刀锥为笔甲骨文的古朴之美。

甲骨文纪录片表现甲骨文的古朴美运用了大量的特效手法。湖南教育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甲骨春秋》为了完美呈现殷商甲骨文苍古雄劲、灵动多姿的艺术风格,大量运用了动画加实景、动画加演绎的形式,充分展现甲骨文三个基本笔画:点画、直画、曲画,使原生态甲骨文和现代感画面组成一个和谐美的整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1季第9集《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柶》在描述甲骨文这样有些晦涩的内容时,用动画故事解释甲骨文,讲解甲骨文的涵义,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片中利用特效让甲骨上的文字“跑”了出来,成了栩栩如生的会活动的动画小人,演示了古代商人一天的生活劳作画面。片中结合动画特技讲述:早上,丈“夫”起来,束发的发簪是他可以担起家庭的证明。清水前,他弯腰打扮,照镜子。然后出门打猎。为了“走”快些,他双手用力上下摆动。在林子里,男人竖起“耳”朵,留心响动,是一只小“鹿”,他搭箭拉弓“射”了出去,收获了猎物。弯弯的“月”亮已经挂在天上。他满载而归。妻子已备好晚饭,是用圆腹,有足有耳的炊具“鼎”烧煮的饭菜。用如此生动的方式讲述甲骨文,受众在感叹商人细致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想象力的同时,也会被纪录片的表达方式所吸引。当纪录片中现代特技遇见古老甲骨,画面风格出现强烈反差,迸发出一个个神奇的火花。

3.用揭秘的故事方式和历史现场生动对话

“回归现场”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温”。甲骨文纪录片穿越时光,在一笔一划中讲述甲骨文背后隐藏的故事,通过解答疑问,将甲骨文的历史深入浅出、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受众眼前。4集纪录片《破译甲骨文》中就是通过揭秘的故事方式来制造悬念冲突,增加神秘感,引领受众去历史现场探索甲骨文的奥秘。第1集“奇怪的龟甲”介绍在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一种奇怪的龟甲骨片:这些骨片上刻有许多细腻的图案。他认为这些图案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此事不胫而走,引起人们的重视。片中接连发问 “龟甲上的图案是文字吗?”“这些龟甲,能够破解一个尘封了几千年的古老王朝的秘密吗?”片中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演绎,在影像中揭示甲骨文化的源泉和密码,自然而然地让受众觉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7集纪录片《史说汉字》第2集“尘封甲骨”讲述“1928年10月,河南安阳小屯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的野外考古正式拉开序幕。真正的工作就是复原古代的历史,复原当时的都城,当然甲骨是一方面,于是经过了几年的发掘之后,转移成了全面发掘。谜一样的都城,谜一样的龟甲,它们为谁而刻,又由谁而刻?”这样的解说给受众很强的神秘感与未知性。片中呈现出一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妇好与沚瞂两位将军征伐印方,武丁率军从东面进攻,驱使敌人陷入妇好埋伏的位置。受众看到这里都会产生好奇:这个妇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片中通过演绎的方式将当时的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观众眼前,逐步解密。

原来妇好是一名女子,武丁的王后。武丁有60多位妻子,享有庙号的只有三位,妇好是其中之一。“尘封甲骨”片中解说词说:“最初,人们关于妇好的信息都来自卜辞,她是拥有祭祀大权的祭司,统领军队并先后征伐过五个方国的将军。她深受武丁的宠爱,因为关于妇好的卜辞有二百多条,其他两位王后屈指可数。三月里妇好会不会生子?武丁亲自判断卜兆,说:妇好一定会生子,但是要进行御祭。她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如何赢得王的心。这位王后留下很多谜团。”如何进一步解开关于妇好的谜团,还是让片中呈现的历史现场来回答吧,解说词说:“公元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村。5月16日,郑振香和她的考古队员们紧张地观察着从地下抽上来的探铲。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被盗过的墓葬,精美的青铜器上赫然铸刻着妇好的名字。墓中还有两柄象征至高权力的青铜钺。最后证实,墓主人就是三千多年前,武丁的王后,妇好。这是武丁最宠爱的王后,人们看到了她的玉簪,看到了她的酒器,但最终,并没有发现她,这位中年而逝的王后。她的死,应该令武丁非常伤心。因为妇好死后,武丁还常常为她占卜。妇好墓的位置很奇怪,至今学者无法解释,她葬在宫殿区而不是王陵区。有人认为这是武丁不忍妇好离去,便让她长眠于自己的宫殿旁。就让这个猜测成为三千年前那位王与后的故事结局吧。”

甲骨文纪录片见证着影像与历史现场最亲密的接触,通过不断探索揭秘,充分表明甲骨文已经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印记,而是受众可以随时把握到的震烁人心的文化脉搏。

参考文献:

[1]周珊珊.在甲骨文中触摸厚重历史[N].人民日报.2019-11-04(5).

[2]苏子.让百世甲骨续写中华文明新辉煌[EB/OL].中国江苏网.2019-11-04.

(作者系常熟市广电学会副会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