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从两条主题新闻看记者出镜报道注意点

2021-01-04 14:47:10 来源:凤城泰州网

电视记者现场出镜往往用于事件性新闻报道,也经常出现在主题新闻的报道中,不仅显得真实,而且生动,突出了新闻的现场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近期看了泰州广播电视台《泰州新闻》中几条主题新闻,都是用走基层的方式报道了农业发展新成果、乡村振兴新气象和农民丰收新风貌。这些报道都采用了记者出镜报道方式,但呈现的效果有优有劣。现以其中两条为例,说说记者在主题新闻中出镜报道应注意的地方。

一是在哪里说。选择出镜地点非常重要。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场合,能产生特定的效果,而这种出镜的效果是配音解说难以替代的。什么样的地点是最佳出镜地点呢?要最大可能靠近新闻现场,因为观众很想看到与现场直接关联的地点;要最大可能靠近采访对象,让现场有人有事,更加生动有趣。比如《管阮村:传承文脉留乡愁 创新发展奔小康》有三段记者出镜报道,选择的出镜地点分别是郑板桥陵园、蟹塘和葡萄园。这篇报道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农村新风貌的。郑板桥是兴化市管阮村人,管阮村当然要把这位历史人物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优势资源,最让管阮人引以为傲的是这里有着丰富的“板桥文化遗韵”,并且还根据郑板桥的清廉品格建设了廉政教育基地。记者在郑板桥陵园前出镜报道是合适的。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蟹塘和葡萄园两个地点。记者不是站在蟹塘边报道,而是站在蟹农捞蟹的船上做现场报道,并现场采访蟹农。在葡萄园,记者也不是站在葡萄园旁边报道,而是站在一群正在把葡萄装箱的农民旁边报道,并现场采访其中一位农民。这种出镜报道的片段就成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我们来看另一篇报道《刘泽村:依绿傍水秋色美 稻香蟹肥人欢笑》,有两次记者出镜报道。第一次是一个远镜头,记者在路边边走边说,背景没有特定的标志,也看不清记者的模样。另一次是站在河边报道,背景是被水环绕的村庄,同样是大全景。选择这样的出镜地点就有点简单化了,试想一下,这两次的出镜报道如果用配音解说替换是不是没有什么影响呢?

二是说什么。记者现场出镜说什么?作为主题新闻,主要是说所处的位置和现场情况,告知观众这里发生了什么,或记者在现场发现了什么。比如记者在郑板桥陵园前报道说:“这里是大垛镇管阮村,郑板桥先生就安葬于此。众所周知,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同时他也是被世人所称道的一位‘一贫如洗、两袖清风’的清官。为了发扬他的廉洁精神,当地还在郑板桥陵园建设了廉政教育基地。”这段内容包含了多个信息,包括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有什么、这里发生了什么等等。比如在蟹塘,记者站在蟹农捞蟹的船上说:“我们来到了管阮村螃蟹养殖户胡正鹏的蟹塘。现在也到了螃蟹上市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就和养殖户一起来捞螃蟹。”这段内容包括这是蟹塘、是谁家的蟹塘、在这里干什么等等。再比如在葡萄园,记者说:“我现在是在管阮村的桃林花海果园,现在刚好到了葡萄销售的旺季,可以看到我身后的工人们正在对刚刚采摘的葡萄进行一个修剪和包装的工作,马上就从田间地头直接运送到本地和外地的水果批发超市。”这段内容既有记者在现场看到的信息,也有记者刚刚了解到的、即将要发生的信息。

这些现场出镜报道的内容都与现场紧密相连,不虚不空,实实在在,没有废话,既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闻报道中的亮点。

我们再来看刘泽村的出镜报道。第一段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首《过故人庄》,将孟浩然对于田园乡村的美好向往描绘得恰如其分。而盛唐时的梦中田园,在如今的海南镇刘泽村,可谓乡韵犹在诗境更胜。”这里说的一段话就是画蛇添足了。孟浩然写的景是美的,但与本地的景不是一回事。再说,孟浩然写的景也是当时的实景,并不是“梦中田园”。所以,这段现场出镜的内容就有点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了。另外,这个现场报道的内容还涉及到如何说的问题,就是语言要口语化、通俗化,让观众听得懂,像“可谓乡韵犹在诗境更胜”这样的语言都不太适合现场报道。

记者现场出镜报道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包括装饰、表情、语速、时长等等,最主要的是上面两点。

现场出镜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一则成功的现场报道需要报道团队的密切配合,但镜头展现出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出镜记者的现场驾驭能力和专业水平。一定程度上,出镜记者的表现与发挥决定了一则现场报道的成功与否。因此对出镜记者而言,自觉培养对“新闻现场”的驾驭和把握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道德修养,是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必备的基本功。

(欣 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