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播音员主持人的能力修养
周 娟
摘 要: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锤炼个性化语言,进行各种能力的储备,包括文字感悟能力、事物感受能力、语言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不断增强创作意识,才能好好说话,把话说好。
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个性化语言;能力修养;创作意识
说话、走路是人的基本能力,几乎每个人婴幼儿时期就自然学会,不用刻意学习。做播音主持工作之前,我觉得主持人说话就跟说话走路一样,不会刻意去考虑先迈左腿还是右腿,而张口说话只是为了表达所想,没有那么多讲究。工作时间越长,我却越来越困顿和迷茫,因为我发现自己好像“不会说话”。
优秀主持人的声音,有很多词可以形容:字正腔圆、雄浑豪放、活泼甜美、严谨端庄、铿锵有力、亲切自然……而我,好像一个也沾不上:播新闻,声音单薄不够雄浑端庄;做外场,声音不够铿锵有力,激情飞扬……总之,不管我往哪个方向去靠,结果总那么不尽如人意。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行了。
后来的重新振作还得感谢央视播音员陆洋老师。有次无意间通过网络听到陆洋老师的讲座《如何合理、有效地说好中国有声语言——普通话》。针对很多播音员和朗诵爱好者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练习普通话和圆润声音,陆洋老师指出,这其实只占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5%。播音员的核心能力还包括拥有个性语言的能力、文字感悟能力、事物感受能力、语言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偏执地追求声音 “好听”,而不求内在的完美,显然是错的。听完讲座后的我,懵懵懂懂继续前行,实践中不断加深了对播音主持这项工作的理解,终于在工作中不再迷茫。现在对如何“说好话”的理解,我有三点认识。
一、 播音员主持人需要锤炼个性化语言
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在长期的工作与播音创作过程中除了准确表达稿件以及节目内容外,会彰显其独特的风格。百人一腔,千人一调难免会导致受众审美疲劳。使自己和其他播音员相区别,这种特点与风格就是个性。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塑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声音品牌同样也会扎根于听众的心中。
个性之美不是一蹴而就的。立足于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这是形成播音个性的关键。音色,这是自我声音条件的客观存在。很多著名播音主持都是在十分清楚自我音色的条件下,去追求并努力造就自己的播音个性。个人气质是形成播音主持个性的主体结构,是根据个体不同的文化水平、性格特征、人生阅历、社会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播音主持不是简单的照着稿子念就可以轻松完成的工作,播音员所进行的工作是一种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再到自己去表达出来的有着较强综合与整合能力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主持人在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修养水准的提高、个人生活品质的完善等诸方面都不断达到新标准。
二、播音员主持人需要进行能力储备
为业而不专则无成。在播音主持中,有些主持人会接话茬儿、抖包袱,有些主持人言语上会显得呆板、干瘪一些。这是主持人的性格差异吗?不是。最主要的还是播音员主持人的知识储备、业务结构问题。正如陆洋老师所说,一位优秀的主持人需要有文字感悟能力、事物感受能力、语言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而这些,书本知识给予我们的最多只有30%,剩下的70%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夯实、更新,要靠自己去积累去学习。所以,学习很重要。
据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前有500多个主持人,经过筛选淘汰,现在有300多位。央广,这是很多播音员主持人梦寐以求的平台。但这里也是严酷的。据说,每位主持人每年都有一定的业务培训时长要求,并登记在册。300多位主持人,统一的业务培训,多多少少会有一定的收获与提高,为什么还是有人会脱颖而出呢?!因为播音主持没有高深理论,是一种讲话的技能,是一种经验的累积,是一种知识架构的体现……实践出真知。要想说好话,知识经验重要,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也很重要。
三、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加强创作意识
我们拍一幅照片,要讲究构图、布光;我们写一幅书法作品,要讲究间架结构、章法;我们播一篇稿子,拿过来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就念,这和小学生读课文有什么区别?作为播音主持,我们要有创作意识。播音主持不是认字,而是需要我们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表达,出现了一个1+1大于2的效果。
媒体的发展与传媒渠道的拓宽,决定声音来源的多元化。在这个人人都能自主获取信息的时代,作为播音员主持人,我们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和创作上。播音员主持人创造出来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受众的时候,应该能让受众直接感知内容跟情绪。一个播音主持作品,如果让人听完觉得比自己看的时候更加深刻,体会更多,这个播音员主持人无疑是成功的。
最后套用央视主播李瑞英的一句话:平实表达,好好说话,这是我们的专业态度,也是我们的职业追求。愿我们都能,好好说话,把话说好。
(作者单位:姜堰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