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侧记|枝叶总关情 一城风雅事

来源: 编辑:周慧敏 2025-04-07 18:50:00 查看数:0

从3日到6日,全国诗书画界的翘楚汇聚祥泰之州,循着郑板桥的艺术足迹,用诗心、书韵、画意,近距离品读泰州泰美。艺术家们用手中的笔,描绘泰州的美景,书写泰州的故事,表达对泰州的深情。他们创作的80多幅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艺术才华的展现,更是对泰州文化的一次生动传播。

四月芳菲,春和景明。从长江之滨到里下河腹地,一次以“枝叶关情”为主题的艺术采风之旅在泰州大地慢慢铺开。垛田的农耕智慧、板桥的文人风骨,小镇的炊烟、湿地的鹭影、江边的“船”说……春日的泰州给了艺术家们无穷的灵感。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亲身感受泰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在翰墨丹青的辉映中,在诗词韵律的流转里,将泰州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泰州、爱上泰州。

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江苏省诗词研究院院长子川说:“把诗书画三个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在艺术界还是比较少见的。它有个好处,一是不同艺术门类,可以互鉴互学,相互融通。另外就是说不同的艺术它的展现角度不一样,它可以立体地去展现。”

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唐满生说:“这一次的感触可能是最深的,因为也可能是走得最深入的一次。泰州这次给我们的感觉,比如说东罗村,就完全是我小时候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它就是江南的记忆,江南应该是这样的。而现在的江南找不到江南的影子,在这找到了,所以感触特别深。”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仇高驰说:“诗书画三个界别,同时来搞这个展览,而且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主题展览,我感觉到意义非同寻常。我们的艺术创作一切要为了人民,要有为人民而创作,为时代而讴歌,这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的职责。”

千百年来,三水交汇的泰州名贤辈出,孕育出施耐庵的《水浒》、郑板桥的水墨、梅兰芳的水袖这样的人文“三水”,标注了泰州在中华历史文化坐标中的独特地位。赓古显今,泰州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矢志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韵,以文化之美滋养城市、涵养民心。

来泰的艺术家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每件作品都蕴藏着泥土的温度和时代的脉动,让板桥先生的“一枝一叶”化作新时代的精神图谱,让诗词吟咏与书画挥毫的共同呈现构筑着地域文化标识。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说:“板桥诗词,它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和运用,但是我们绝不能躺在古人的身上。我特别希望我们诗人要写当代的诗。这个诗词具有时代特色,需要我们今天用诗词去加以描绘,这就是我们诗人的当代责任。”

采风、笔会、创作……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一幅幅展现时代美景、聚焦百姓生活、富有社会责任、传递人文关怀的艺术精品。4月6日,“枝叶关情”诗书画名家江苏泰州采风作品展在市博物馆启幕,展出艺术家在泰采风创作的80多件艺术精品。这些作品或笔墨精妙、立意超迈,或天然惟妙、气韵生动,全方位呈现出泰州文化的古今交响,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

市民吕锋说:“通过不同的表现技法和风格,把泰州的景、人文表现得很充分。能有机会邀请国家高水准的画家来这边,我觉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为泰州走向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市民杨瑞彤说:“这次能在泰州本地和各位绘画界的大师进行交流和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泰州的文化,还有这些的历史故事,给各位大师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感到非常自豪。”

一座城市的文化盛事,一次文艺界的风雅盛会,不仅留下了艺术家的佳作,也留下了很多的佳话。对艺术家们来说,泰州之旅不仅是追寻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更是以笔墨丹青续写新时代的“枝叶关情”。对泰州这座城市来说,挖掘出的丰富文化资源和营造出的良好文化氛围,必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更多的文化力量。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陆庆龙说:“到这边来采风,大家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这么美的东西如何用艺术形态把它表现出来,是一种非常全新的探索。我们都觉得这次采风特别有意义、特别好。毕竟诗书画都连在一起,我觉得在全国也是很少碰到,也让我们不同的门类的艺术家进行非常好的一个学习和交流。因为这个水乡很美,这个独特的美值得我们画家多来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油画协会副主席章晓明说:“泰州是一个文化名城,我们参观了郑板桥的故居,他的纪念馆、老街,然后又有梅兰芳的纪念馆,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滋养了泰州的文化。可以说,这个城市它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所以我也感受到这边的政府、宣传部都对文化非常重视。水乡的氛围很浓,然后春天的气息也很强,我觉得还是还没表达够,如果有时间下次还可以再来。”


记者:梁军 徐晨曈

编辑:钱宇璇

责编:陈丹丹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