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我市88岁老人自愿无偿捐献遗体
5月9日上午,88岁的老人陈如根停止了呼吸。按照老人生前的意愿,5月11日,家人将其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恩泽患者,造福社会。
据介绍,陈如根是医药高新区(高港区)2022年首例遗体器官捐献者,全市第49例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
“捐献遗体的事,不能反悔”
5月9日上午8点半,躺在病床上一年多的陈如根老人停止了呼吸。
老人去世,家人悲痛万分。但,还有一件比悲伤更紧迫的事——捐献遗体,完成老人的心愿。早在2018年,陈如根老人就决定捐献遗体。
陈如根老人生前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保持每天读书读报的习惯,从新闻媒体和报刊中,他了解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萌发了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
“我们有顾虑,害怕亲朋好友在背后议论作为后辈的我们不孝……”陈如根的小儿子陈玉华坦言,可是父亲却说,他们这一辈人都吃过苦,经历过最艰难的时期。现在生活这么好,能为国家贡献最后一点力量,值。人死了烧成灰,还不如捐献了,供医学教学研究。
对于老人的决定,起初,子女们都不赞同。老人反复做儿女的工作,表明这是他最后的愿望。儿女们拗不过,最终同意并支持老人的决定。
2018年4月6日,陈如根在儿女们的陪同下来到高港区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赠同意书。2020年7月,陈如根因脑出血瘫痪在床。病中,他一再叮嘱子女:“捐献遗体的事情,不能反悔。”
5月9日上午,陈玉华给高港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去电话,告知对方,父亲刚刚去世,希望红十字会帮助实现父亲生前捐献遗体的愿望。
获知这一情况后,高港区红十字会立即启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遗体捐赠程序。高港区红十字会副会长李伟说,生于平凡,终于伟大。陈如根老人留下了生命最后的馈赠,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着生命的价值。他的崇高境界和博大胸怀让人心生敬畏,也将被世人铭记。
老人是出了名的“热心肠”
作为讲究“入土为安”的中国人,陈如根做出这样的决定,与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陈如根是原高港区白马镇黄河村人。上世纪80年代,陈如根在村办厂里任厂长,专门生产劳保产品,后来又办了针织服装厂。
在众人眼里,陈如根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他对人话语不多,但内心热情。
“父亲13岁就外出贩盐讨生活。年轻的时候开过豆腐店、贩过粮,养活了一大家子。二叔家以前经济状况不好,5个子女,都是在我家长大的。我家最热闹的时候,有16个人一起吃饭。”说起父亲陈如根,陈玉华眼眶泛红。“父亲为人善良、正直,最见不得有人受苦。他是厂里、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
早些年,陈如根默默地资助一些贫困生读书,从不宣扬。
陈玉华说,1990年的一天,父亲上班途中,遇到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衣衫破旧,满脸污黑,坐在路边一脸傻笑。父亲把小伙带到村办厂里,给他洗澡,提供三餐,有空就找对方谈心。慢慢地,小伙放下了戒备心理,说出自己是河北省某山沟里的孩子,考上了一所大专学校。由于家里穷,受同学欺负,一气之下离开了学校。“当初没有电话,父亲让我往河北打电报。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小伙子的家人。我用自行车从镇上接小伙子的父亲到我家,他们父子终于团聚。第二天,我给他们买了车票送他们离开。后来,小伙子来信说他的病慢慢好了,回去上学了。有时,我在想,如果没有我父亲当初的善举,那个孩子的一生可能就毁了。”
来源:文明泰州
编辑:徐涛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 关注|别让“僵尸车”损害城市形象2023-12-01
- 暖心|圆梦行动 为困难残疾人家庭送上冬日“暖阳”2023-12-01
- 关注|市审计局和南理工泰科院签约 开展校地战略合作2023-11-29
- 关注|姜堰娄庄:“三社融合”增活力 集体经济添动力2023-11-29
- 慈善|“爱心奶奶”王亚男的百万捐赠计划2023-11-28
- 姜堰|温室大棚春意浓 菜农“冬闲人不闲”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