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辛弃疾是靖江女婿?这是真的吗……
近日,参加今年两会的政协委员们都收到了一本《马洲文化》2020年第九期,在固定栏目“姓氏家谱”中,有篇题为《靖江范氏家谱述略》的文章,文中提到,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是靖江范氏女婿。
这是真的吗?
家谱中
除了记载
有先祖资料、世袭传承、家规家训
还有什么内容
能够给后人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并研读自己的家谱?
带着这些问题
小编采访了该文作者
靖江市图书馆古籍和地方文献部主任
陈劲松
听她讲述
自2015年市图书馆
筹建“靖江家谱馆”以来
在家谱征集和研究过程中发生的
种种故事
陈劲松
故事一
辛弃疾是靖江范氏女婿
辛弃疾,南宋著名将领、文学家、豪放派代表词人,其妻范如玉,为辛弃疾寓居京口(今镇江市)时所娶,范氏为南投宋廷的原金国新息县令范邦彦之女。为什么说范邦彦是靖江范氏始祖呢?据陈劲松介绍,这就是与范氏家族的家谱有关了。
靖江市图书馆藏有三部范氏家谱。其中《靖江范氏宗谱文笏房支谱》(世德堂),为1999年新修,范广赉主修。靖江范氏始于北宋年间,一世祖居信德府尧山县范解岗(今邢台以北隆尧县境),二世祖范存为宋朝奉郎、虞部员外郎,三世祖范清臣早逝,四世祖范邦彦。
范邦彦(1096~1169),字子美,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范邦彦在任通判期间,因爱国官吏辛弃疾(1140~1207)规划北伐多次驻足镇江,两人交往甚密。
范公将爱女范如玉许配给辛弃疾。
范如山(1130~1196),范邦彦之子,字南伯,五世祖。在父亲范邦彦令长兴县时,为便于侍亲,就注添差监湖州都酒务,历任辰州泸溪县令、江陵府公安县令。
因范如山与辛弃疾是姻亲,又皆南归的中州豪杰,故二人过从甚密。辛弃疾借范宅植有文官花而抒情,题赠南伯《水龙吟》词一首,用以表达南归后壮志难酬,仕途偃蹇,天涯同沦落的心境。
此墨迹曾由靖江范氏世代珍藏,是靖江范氏镇家之宝,清光绪五年版《靖江县志》卷十六中记载,此翰墨之宝收藏在靖江西门范氏家中(二十四世范显思后人),现下落不明。
范氏十二世祖范子惠(1397~1473),于永乐二十年偕兄同迁于马驮沙之西隅。后续修家谱,原文续录先祖与辛弃疾的渊源。范子惠晚年筑别墅,自号乐隐萃,
乐隐萃是靖江建园最早、规模最大、保留时间最长的私家园林。
故事二
蒋中和的年表
蒋中和,靖江斜桥人,生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字本达。谭正壁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唯一的靖江籍文学家。蒋中和的《靖江八景》被推为靖江八景的经典之作,从他的《靖邑八景八首自序》中可以看出蒋中和对家乡的挚爱之心。
靖江市文史专家高峰在他的著作《维东有阜》中写斜桥蒋氏闻人,但蒋中和卒于何年,因为没有确凿的资料,一直是个问号。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劲松征集到《骥江蒋氏续修宗谱》,在谱中找到了蒋中和的年表,卷六录有蒋中和的《半农斋眉三子本传》,记录了这位靖江文学家的生平和从政政绩,也为完善他的生平资料画上圆满的句号。
故事三
东北刘氏靖江寻根
2019年的一天,靖江市一位在中山大学读书的学生找到陈劲松,说他有位同学叫刘勃言,东北人,自称是靖江戏鱼墩刘氏的后代,希望陈能代为寻找族人,并列入刘氏家谱。陈劲松与刘勃言取得联系后,才得知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据刘勃言讲述,其先祖出生在靖江戏鱼墩,为刘氏家族一位庶出男孩,少年求学于东林书院,后受东林党案牵连,惊恐之下逃亡到辽东,正不知在哪里落脚时,来到一座叫“孤山”的山脚下,想起家乡的“孤山”,这位游子悲怆难耐,决定落脚,也算是慰藉一点乡愁,并嘱咐儿孙,生生世世要记住自己是靖江戏鱼墩刘氏的后代,有条件一定要寻根问祖,列入家谱。就在刘勃言的爷爷患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之际,希望孙子能找到祖地,了却心愿。
陈劲松当即查阅《刘氏家谱》,希望能帮助刘勃言完成心愿。据家谱显示:戏鱼墩刘氏曾数次修谱,乾隆、道光年间修谱时为统谱,江南、江北各自分修谱始于同治年间。江南谱同治版、光绪版、民国版均有存世,江北谱尚未发现有老谱存世。《暨阳刘氏宗谱》为江南新修谱,谱中记载的靖江戏鱼墩刘氏即同治谱之前的先贤。其卷六记载,东分养仁公支第六世诰公,三子,长子珣、次子瑶均无传,三子孝传至第十三世即失考。
刘起肤,一名应岐,字从周,号梅溪。南直隶常州靖江戏鱼墩(今江苏泰州靖江市孤山镇杨太村戏鱼墩埭)人。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二十代孙,刘珣庶子。尝从东林(顾宪成)景逸(高攀龙)学。万历中,登副榜,履职不详。天启中,坐东林案见诬,遁隐乡里,讲学躬耕。崇祯平反,授常州通知,不就,讲学如故。明祚既覆,胡虏屠掠江淮,遂携亲眷,避祸辽东。至孤山堡,曰:“吾乡亦有一孤山。此吾乡也!”泣下沾裳,遂家焉。病殁,卒葬之。有《梅溪诗草》《榆关漫稿》《东林旧录》,其子士规辑有《梅溪先生集》,今悉不存。
辽东孤山世系先后七次修谱。康熙五十七年孤山刘氏著《先世辑文》,著者不详,不能算是正式的谱,只有谱系世次保留至今,是通行文本,无刊刻,有新中国成立后辽阳一户手抄残篇留存。其间注明:刘起肤祖父为刘诰(养仁先生),父亲为刘珣(恂如先生)。根据这些线索基本可以证实,辽东梅溪支是养仁公支仅存后裔,刘勃言的先祖正是戏鱼墩刘氏。当陈劲松将这个消息告诉刘勃言时,大小伙子在电话里泣不成声。
故事四
家谱该捐还是不该捐
2015年4月,靖江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开始向社会广泛征集家谱,积极筹建“靖江家谱馆”。目前已征集到家谱一百多部近千卷,卷帙浩繁,洋洋洒洒,成为靖江市独特的人文资源。这些家谱中,有8部老谱(清朝、民国时期),50部老谱影印本,71部新修谱。其中,最早的是嘉庆十七年的《靖江朱氏支谱》。
靖江市图书馆收藏的家谱
陈劲松介绍,随着时间流逝,老谱越来越难得到。有些市民将家谱视若珍宝,轻易不拿出示人,这本无可厚非,但私人几乎没有收藏纸质书籍的条件,如果想保护好家谱,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借给当地图书馆扫描,留下影印件、电子稿,最好的方法就是捐赠给图书馆。但有市民认为“物以稀为贵”,家谱是可以高价出售的东西,但其实家谱仅作史料研究、本家族传承用,何必用来谋利。
故事五
年轻人要接过修谱担子
随着媒体广泛宣传,靖江市不少市民也有了修家谱的念头。陈劲松说,修家谱很不容易,要走访登记、四处联络和收集资料。愿意进行家谱修撰的多数是中老年人。即使他们愿意挨家挨户地收集族人信息,也因为拆迁、城市化等原因困难重重,遇到不理解的年轻人,还可能吃“闭门羹”。因此,她呼吁,年轻人要接过修谱的担子,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进行数字化操作。这些工作不但繁琐,而且需要极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家谱上的许多字句信息佶屈聱牙、空洞晦涩,因此我们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去翻译、理解、联络、制作和分送,完成家族的历史使命。
来源:今靖江
编辑:余盈
责编:邵晓霞
审核:唐波
- 关注|别让“僵尸车”损害城市形象2023-12-01
- 暖心|圆梦行动 为困难残疾人家庭送上冬日“暖阳”2023-12-01
- 关注|市审计局和南理工泰科院签约 开展校地战略合作2023-11-29
- 关注|姜堰娄庄:“三社融合”增活力 集体经济添动力2023-11-29
- 慈善|“爱心奶奶”王亚男的百万捐赠计划2023-11-28
- 姜堰|温室大棚春意浓 菜农“冬闲人不闲”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