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范仲淹对泰州的致敬

来源: 编辑:张栖桐 2022-07-30 08:19:13 查看数:0

公元1021年(北宋天禧五年),三十三岁的范仲淹走马上任来到泰州。


于是,泰州有了“范公堤”,有了著名景点“范堤烟柳”。


泰州,是范仲淹首次为朝廷外放任职之地,是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范仲淹的官职为泰州西溪盐仓监,乃监管盐务的官员,官阶不高,从八品,比县令还低一点,但因盐官地位特殊,当属重用。

范仲淹来泰州的任务,是监督淮盐贮运转销及盐税征收。唐代以来,盐税收入已为朝廷一大支柱。作为盐监,范仲淹监管着黄海之滨若干盐场,手上有权,府中有银,日子并不算难过。可他志不在兹,他关注的是人民的疾苦。当时唐代修筑的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毁坏农田民宅。范仲淹决心解决这个多年未得解决的问题,遂上书申请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不料却有人说其越职行事。范仲淹道:“我乃盐监,百姓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先得时领江淮漕运的张纶支持,再获朝廷批准。公元1024年,仁宗升范仲淹为大理寺丞,任兴化县令,着其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这项浩大工程,由范仲淹发端,征招兵丁民夫四万多人投入,后由张纶继之,前后历时四载。其间亦有波折。一是开工初期时值隆冬,雪雨连旬,潮势汹涌扑岸而来,因惊慌逃避陷入泥泞淹死者一百余人,一时谣言满天,称已死几千之众。便有人趁机向朝廷告状,朝廷急令停工,任胡令仪为淮南转运使,赴泰州查勘。所幸胡令仪曾任海陵县令,深知此堰利害,体察范氏苦心,遂查明事实,与张纶联名奏明朝廷,获准复工。二是修堰期间曾遇夕潮肆虐,狂风巨浪惊天动地,“兵民惊逸,皆仓皇不能止”,时任泰州从事的滕子京神色如常,与范仲淹一起坐镇指挥,果敢镇定,带领大家沉着应对,稳住了局面。三是工期过半的1026年,范仲淹因母逝世去职守丧,他屡次驰函张纶,央其无论如何都要将工程继续下去,并称若再有事故朝廷追究,他愿独担其咎。张纶奏请朝廷获准,受命兼知泰州。1028年春,捍海堰在张纶主持下竣工。

捍海堰建成后收效甚巨,外出逃荒的数千余民户得以回归,百姓安居,农事、盐课两受其利,盐业产销及税收递增,故后有“天下大计仰东南,东南大计仰淮盐”之说。《宋史·食货志》则记:“隆兴元年以来,泰州海陵一监,支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矣。”隆兴元年已是南宋,为公元1163年,距捍海堰建成已然一百三十五年,足见是堰泽被后世之功。


巍巍两百里海堰,凝聚了范仲淹等人的智慧和汗水。他针对旧海堤垒土而成容易坍塌的弊端,实施“迭石重筑”新举,堤壁用石头、砖块围衬,以抗潮袭;堤面广植柳树、草皮,以固水土。又在堤东建烟墩七十余座,潮墩一百余座。如遇匪乱,烟墩可点火报警。若逢大潮,潮墩可供人避险。近观之,大堤如卧龙雄峙,草色青青、绿柳如盖;烟墩、潮墩若群虎并踞,却波逐浪、坐镇海天。远眺之,晴日则流光溢彩,苍苍茫茫;阴时则雾气飘忽,时隐时现……不经意间,已成龙盘虎踞、烟柳氤氲之绝胜风景。

关于捍海堰,范仲淹在《张侯祠堂颂》等四篇文章中皆有记载,他真诚赞颂张纶、胡令仪、滕子京三位同仁的劳苦功高,却没有言说自己。


当然,历史已经记住了这位首倡者和主要建设者的功名,泰州人民更不会忘记他。后来,人们干脆将“捍海堰”称为“范公堤”了。


从泰州走出去的范仲淹,自当会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施展他的才华,实现他的抱负。他虽屡遭挫折,最后客死他乡,终究是功成名就了。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生,是心忧天下,励精图治的一生。


——范仲淹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为母守丧期间,应知事晏殊之邀,执掌应天书院教席。他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氏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为之焕然一新。


——当仁宗拟率百官为主持朝政的太后祝寿时,范仲淹认为此举混淆了家礼与国礼,谏言皇上放弃朝拜事宜。时任朝廷参资政事的晏殊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他的人。范仲淹以《上资政晏侍郎书》申明:“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明道二年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京东一带灾情尤重,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还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因范仲淹多次直言谏上而被贬谪,宋诗大家梅尧臣作《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罢了。范仲淹回作《灵乌赋》,直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凛然大节。


如此等等,于斯回望泰州,回望范公堤,回望范仲淹曾经的这一人生新起点。先忧后乐,忠诚不二,秉公直言,其终生不渝的人格精神皆可得到印证。

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约,写下了名篇《岳阳楼记》,篇末作此抒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段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与范仲淹天圣三年(1025)在泰州写下的“君子不独乐”堪称同曲同工、一脉相承——“君子不独乐”乃范仲淹五言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中的一句,此诗也是应滕子京之约写下的。


从公元1025年泰州的文会堂,到1046年岳阳的岳阳楼,可谓范仲淹跨越时空的精神延续和前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当年那位年轻的泰州盐监,对于同样流芳百世的范公堤,难道不是一种回眸、一个写照?


范公堤,是范仲淹为泰州留下的一份福祉,是他对泰州的一种致敬。也是泰州给予他的一种蕴蓄、一份成全。


作者:陈社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